• 64阅读
  • 0回复

说理解不容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5
第7版(文学评论)
专栏:作家笔记

  说理解不容易
  黄蓓佳
  我真是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又迷上了儿童文学。读大学的时候迷过几年,写了不少儿童题材的中短篇,最后集成四本薄薄的书。后来突然地便没了兴趣,停止得干净利落,十五年的时间里从未有过染指的念头。
  也许是因为惰性,在哪儿坐下来便懒得挪窝。八十年代写中篇上了瘾,一发不可收。九十年代开始写长篇,一写就写了六七部,中篇短篇统统丢了,弄得很多刊物都跟我断了关系,不再给我寄赠刊了。眼见得又一个十年过去,莫名其妙地我对儿童文学再一次发生兴趣,已经写了两部,还有一些想写。写作好像有一种阶段性的习惯,有点像吃红烧肉,吃一块,怎么会又苦又涩呢?不对吧?再夹一块试试!如果第一块不苦,很香,私心大悦,同样会有吃第二块的愿望。就这么,不知不觉地,一气儿吃下去,半碗红烧肉下了肚。
  我在刚刚出版的《今天我是升旗手》中写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外省的男孩子从小心里就有个愿望,想亲眼看一回北京天安门清晨的升旗仪式。寒假中他混上火车,却在脚一沾上北京的土地时就被站警拦截,原车押回了家乡。我的一个朋友(也是个很好的评论家)看了之后问我:为什么不写这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看到了升旗呢?如果这样的情节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定是全社会行动起来,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个情节可以写得非常温暖和感人。我回答他说,原先我的情节就是这样设计的,在描写孩子火车上的种种奇遇时,我心里想着的还是下了火车怎么往天安门走。但是笔下的火车一停,我突然改变了想法,决定不让他的愿望实现。这样写有点残忍,写的过程中我心里也浸透了一片悲哀。这没有办法。我不认为我们现时的家长和社会能够理解孩子,倾听和关注他们普通的哪怕是卑微的愿望。压抑是中国孩子如今遭遇到的某种生存状态。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的孩子受到的照顾和关怀无与伦比,而在精神生活中他们正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孤独。他们的灵魂整个儿被夹紧在课本和练习册之间,没有人肯俯下身去,从课本的缝隙间听一听他们的渴求和需要。包括我自己。我意识到了我对孩子的残忍,但是我不能变得宽和。因为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头顶着那片沉甸甸的压力。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十年二十年之后,当我们的独生子女们长大成人,逐渐主导了这个社会时,中国会变成什么样?过多的压抑会孕育着什么?我的孩子是中学生,跟她生活在一起我时时感觉到惊诧,成长中的少年人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思考、欢欣、悲苦、绝望、特立独行的处事方式,丰富到很难用一部纯粹的儿童文学来表达。可以这么说,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段相对幽暗的心灵历程,是在人生隧道中举着烛光摸索前行的过程,远远不像《花季·雨季》里那样的明亮和优雅。我其实很想写一写,但是一直不敢写,害怕自己把握不好一个“度”。我写的两部儿童长篇都是关于小学生活的,小学生的心态相对要单纯和简单很多。下意识里这也是一种避重就轻吧。最近看了一些日本的青春电影,惊叹他们描写青春心理的大胆和特别,但是这些电影是拍给大人看的,不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另当别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