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现今儿童文学短篇小说的现实主义方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5
第7版(文学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现今儿童文学短篇小说的现实主义方向
  汪露露
  自1996年儿童文学研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具时代特色,更好地深入生活,运用各种现代的方式去书写少年生活”的宗旨以来,小说创作无论从题材或内容上,逐渐克服“简单化”、“臆造”和“图解”的缺点,更贴切地表现生活,显示出与时代脚步的一致性。
  我国正处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这时的孩子们在心灵情感上所受到的冲击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所以反映孩子们在当前情况下的处境和灵魂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短篇小说(我这里只谈谈短篇小说)在广阔的现实题材下作家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颂扬美好心灵、抒写情感故事、讲述校园趣事,从不同角度展现少年的青春活力。最近两年我们看到,一些作家不约而同地直指孩子在现今社会和教育下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困惑,也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表现出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趋势。我们以在现实题材中一贯占多数的校园小说为例,看看此时它们之中又糅进了哪些新的思索。
  《单纯》(《儿童文学》1998.9)描写了一个被老师和家长认为“乖”和“单纯”的女孩是怎样一点点丧失自己的真正情趣和情感需求的生活片段及心理感受,从而对一贯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提出了疑问,也开始思索什么样才是健康的、全面的、新时代的少年。《鼓掌员的荣誉》(《儿童文学》1998.10)讲一位校长给一个学生安排了特殊荣誉———鼓掌员,即看校长动作暗示让他什么时候带头鼓掌他就得鼓掌。结果,他并没有按照校长的要求去做……通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表达了对孩子们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处境的思考。《这个夏天你做了什么》(《儿童文学》1999.1)写一个热情积极工作的班长一再受到同学及老师自私的愚弄,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现在的校园风气以及孩子们的精神重负。《别字的故事》通过一个孩子指出一位做报告的长者念错了字的故事,刻画了一对淳朴、真诚的老红军和山里少年,也写了校长、师生的虚伪、功利而使彼此的心灵永远隔膜,让人感到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令人担忧。
  这些作品代表了校园小说中关怀社会问题的一个创作方向,这种不约而同的关注是有现实根源的。我们都能看到,现实社会要求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少年都必须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独立、自主、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这个要求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紧迫,整个社会都在呼吁改变观念,跟上时代,适应社会。而应试教育体制却因分数的呆板苛刻和升学率的紧逼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无甚益处。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很重,精神负担也重。加上某些不容回避的社会现象,必然对孩子们产生深远影响。也难怪孩子们困惑迷茫,处于尴尬境地,出现各种的畸形状态。
  如果说在校园中社会和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是精神和道德的考验的话,那么,带给他们情感考验的莫过于父母离异这一社会问题了。这方面的题材1999年也渐多起来。
  《小星的提琴课》(《少年文艺》1999.4),《玫瑰与谎言》(《儿童文学》1999.6)及《晚茶花香》都是表述孩子们在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情况下的成长历程或生活体悟。这些都堪称佳作,是社会给予的特定文学命题,展示了孩子们经受的情感磨练,也鼓励和发现了孩子们的坚强、成熟的性格和承受能力。
  文学是时代的展现,是生活的提炼。这些社会问题的思索在文学中有其现实的意义,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别语境。当然,现实主义并不仅仅指关注社会问题或以现实为描写对象,如果停留在此,文学即称不上为文学了。现实主义是在此之上更以博大的情怀、人类的目光挖掘人的生存状态、关注饱含社会历史内蕴的灵魂。儿童文学自然应关注少年儿童的处境和成长,短篇小说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感,这样对孩子的心灵才能产生更为久远的影响。
  可以断言,在短时期内,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索不会结束,而且会在思索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新一代年轻人的人格、个性、素质、心理的健全和发展,塑造出有着二十一世纪特色的新青年。像《青春遭遇》(《少年文艺》1999.4)和《高二到高三》(《儿童文学》1998.7)不是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文明青年、时代强者的一点儿新思路吗?另一方面,新世纪儿童文学短篇小说虽说有思考,但也一定不会是很沉重的东西,这需要寻找叙述方式的定位。因为,这一代孩子生在八十年代长在九十年代,没有传统背负,现代气息重,可塑性强。他们喜欢的东西总是轻松的、娱乐的、有现代感的。写给他们看的作品自然需要有贴近他们口味的趋势。
  作家们在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已经走出喧嚣,开始平静地思考生活本身,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相信他们将有新的更多彩的题材和叙述来构筑新世纪的儿童文学,这让我们对二十一世纪的儿童文学创作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