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普希金的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普希金的足迹
  吴王成
  200年前他来到这世界时的第一声啼哭,还留在德意志大街上,如今我从这里走过,仿佛仍能听到。不过,这条街现已改名为巴乌曼大街,诞生他的那座“屋顶塌陷、半近颓圮的小房子”早已被拆除。但我还是备感亲切,因为诗人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在莫斯科,我还仿佛看到年轻的仆人尼基塔领着他游逛这“老爷们的庄园错落其间的大村落”,在城墙下还有他活泼的身影,在克里姆林宫的钟楼里还有他天真的笑声,林立于中国城、瓦尔瓦尔卡和米亚斯尼茨大街上“作坊”的烟囱,曾留住他好奇的目光,那郊外的田野和丛林,曾孕育了他最初的灵感。
  1811年秋天,普希金12岁的时候,他的伯父瓦西里把他送到圣彼得堡远郊的皇村去上学。我是从莫斯科坐了一夜火车到圣彼得堡的。那时候可能他们是坐马车去的吧!一路上,我望着月光下白雪皑皑的原野、一片片树林和亮着灯光的村庄,仿佛听到了嘚嘚的马蹄声。
  到了圣彼得堡,接待我们的朋友特意安排我们去参观普希金城,那里就是当年的皇村。那幢灰色的四层楼,就是普希金上学的地方,他从1811年秋天到1817年夏天,一直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据说连寒、暑假都很少回家。学校的右边是宫殿,左边有教堂,四周被公园环抱,风景十分优美。
  走进学校,当年普希金上课的教室里庄严肃穆。我仿佛听到他还在向人们朗诵他的应考诗作《皇村中的回忆》。他的抒情诗《哥萨克》、《致诗友》、《欢宴的学生》、《玫瑰》、《欢乐》、《给她》、《窗》、《真理》、《心愿》等,都是在这里上学时创作的,当时就以韵文的优美和精巧使人惊讶。
  在物理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成绩单。在一个展览里,还看到了他的两幅亲笔画,一幅上画一只狗,一幅上画一个少年,都很有个性和感情。楼上的N14是普希金的寝室。寝室很狭小,只放着一张单人床和一张书桌,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我在寝室门口站了很久,仿佛还看到他在深夜里凭窗凝思。
  普希金在皇村读书的时候,正是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侵犯俄国的年代,虽然学校里的孩子们不可能弄清引起这场战争的复杂原因,但他们也明白这个怀有征服世界野心的侵略者妄图奴役俄罗斯民族。普希金也意识到,从最大的屈辱和毁灭中拯救祖国,这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神圣职责。所以,他少年时代的许多诗作就洋溢着真诚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他回忆皇村6年的学校生活时说:“在那里,我从幼年成长为初谙世事的少年,在那里,我在大自然和幻想的抚育下,懂得了诗歌、欢乐和安恬。”
  1817年夏天,他从皇村学校毕业后,被外交委员会录用,去圣彼得堡工作。当时的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但西欧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1812年俄国抗击拿破仑侵略的胜利,恰似连续不断的地震,使这个国家,主要是贵族阶级发生了分化。贵族出身的普希金,目睹了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官吏横行,亚历山大一世的宠臣阿拉克切耶夫的专制暴虐和对进步分子的镇压,于是对沙皇的统治产生了不满。在阴沉沉的涅瓦河畔,“一个沉思的歌者凝视着那暴君的荒凉遗迹”,大声疾呼:
  我要为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惩罚皇位上的恶行。
  这首1817年底创作的《自由歌》,后来传到了沙皇手里,成了把他流放到南方的主要理由。
  在圣彼得堡逗留的日子里,我读着他在南方流放期间写的诗,那感受,比我在中学时代读他的诗时亲切得多,也深刻得多。他,在黑海岸边,在顿河草原,在高加索山岗上,在克里米亚,在敖德萨,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行行诗,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他在那里顽强地思索着当时的社会矛盾,大胆地结识了十二月党人。在他看来,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巨大的牢狱,人民就是囚徒。于是,他带着《高加索的俘虏》,带着《茨冈》,带着《囚徒》,还带着他的《短剑》,向专制制度,向暴君,发动猛烈的进攻。
  后来,他又回来了,回到莫斯科,回到圣彼得堡。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到30年代,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一系列散文、小说的创作,成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从此,俄国文学才进入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
  在俄罗斯,我到处寻找普希金的足迹。在当今人类必须在精神和信仰上给予拯救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感到离不开他,他是一部全人类都需要的心灵的“圣经”。
  (罗雪村插图)(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