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有所不为”何以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1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有所不为”何以难
  张黎洲
  武汉市委宣传部协办
  “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条科学的工作指导原则,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地处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提高工作成效和领导水平。然而现在有一种说法:“有所为”不容易,“有所不为”更加难,好些问题解决不了,好些关系处理不好,“难就难在有所不为”。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分不清主次、弄不清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多的是。有些党政机关什么都要抓,什么都要管,成天忙于去管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有些领导干部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开没完没了的会议,研究许多可管可不管的事。这些同志够辛苦劳累的了,可是他们很少去考虑如何界定“为”与“不为”、重点与非重点、职权内与职权外之类的问题,只想“大有作为”,不愿“无所作为”。其结果,往往是碌碌无为、事倍功半,说他们不懂得或不善于“有所不为”的工作艺术是毫不冤枉的。
  “有所不为”何以难?这首先有个正确理解“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问题。对此,孟子主张“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明朝的吕坤在《呻吟语·人品》中补充说:“有所不为,为必成。”他们的看法,很有点辩证法。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其意思是“为”与“不为”乃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便能“为必成”,有所不为是大有所为的必要前提;反过来说,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什么事都“为”,势必“无为”又“无成”。的确,无论一个地区、单位、部门,工作总是千头万绪,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突破难点,搞活全局”,这是我们历来提倡的工作方法。如果从改革深化和事业拓展的角度来看,以退为进,舍次保主,不干则已,干则必胜,这些都是带战略性、策略性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有些承担领导责任的干部,一味强调“有所为”,不愿去谈“有所不为”,往往就因为他们不懂得上面这些道理,不善于从更高、更长远、更全面的要求来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富有成效。因此,要问“有所不为”何以难?难就难在一些同志缺少一点辩证思想,不大讲究领导艺术,以致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有失偏颇。
  不过,也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些领导干部忌谈甚至根本反对在其职权范围内“有所不为”,并非出于认识问题,而是由于心态问题。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党和人民都赋予了相应的职权,期望他们履好职,用好权,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这里说的“作为”,指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可是有些同志却不是这样看。他们把“为”与“权”联系在一起,把“为与不为”看成“权大权小”、“有权无权”的问题。他们对权力抱着“非我莫属”的态度,假若把原来执掌的一部分权力交给别的机构、别的同志,就认为是“权力转移”了,“大权旁落”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小了、少了,可能也意味着由职权而获得和享有的利益的减少、丧失。如此种种,囿于个人圈子,夹杂私心杂念,是一种不健康的“为官”心态。因此,要问“有所不为”何以难?在部分干部中难就难在不能正确地对待掌权用权问题,不能理性地处理“为与不为”问题,不能自觉地防止心态失衡问题。
  当然,讨论“有所不为”的问题,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主张无所作为,而是为了大有作为。但是,大有作为是有条件的,“有所不为”就是其重要条件之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大有作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无力为而为之,那将会给工作带来损失。我们的干部倘能以辩证思想和健康心态,以及工作的正常需要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有所不为”就再也不会是难乎其难的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