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从科技视角看“2211”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科技视角看“2211”
  本报记者 冯奎
  “喂!这里是‘2211’市长专线电话,您有什么困难……”
  在沈阳市,许多市民要向政府反映难题或寻求帮助,就会拨打市民投诉中心的热线电话“2211”。从1998年1月25日“2211”开通以来,投诉中心已接受市民投诉电话20多万次,市民投诉问题的办复率达到90%。
  “2211”的技术主创人之一———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学科博士生导师赵海教授说:“建立‘2211’,是沈阳市领导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技术专家眼里,它又堪称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早在1983年,沈阳就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市长专线电话。赵海和他的同事们清楚地看到这种专线电话的局限性:几部电话,怎能面对如潮水一样涌来的问题?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整理成文件,转给各级部门去办理,如此文件大旅行,效率必定不高;工作人员耳听手写,不便归纳,不便日后检索……一句话,这种市长专线电话怎样才能脱胎换骨?
  赵海领导一个攻关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有人模拟市民,打来求助电话;有人模拟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向市民解答问题;更多的技术人员挑毛病,提出新的技术改进方案……在关于研制过程的记录本上,记者看到,赵海的工作小组至今已做过11万次的测试,先后有过7次大的“改版”。
  如今的“2211”已经具有十足的“现代”品位:它分为“受理”、“签发”、“签收”、“管理”4个子系统,具有处理市民投诉问题的能力。市民投诉中心成立不久,各区(县)政府、有关委、办、局和社会公益部门的投诉中心随之成立,并与市投诉中心实现计算机联网。各区(县)政府和各部门又分别设立二、三级网络,这种网络一直延伸到基层政权的神经末梢———居委会、村委会。这样,无论在沈阳的什么地方,只要你拨打“2211”,马上就会有人回答你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会以“光速”传递到相关部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