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学校不再办社会——上海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1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民族素质

  学校不再办社会
  ——上海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新华社记者 江涛 本报记者 温红彦
  初夏,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新落成的学生公寓。只见4人一间的房间宽敞明亮,塑钢门窗美观大方,外有别致的阳台,内有独立卫生间,床、衣柜、写字桌整齐划一,还有电脑、电话、电视接口,每栋楼设有公共活动间、开水房和洗衣房。楼外草绿花红,商店、自行车棚等设施一应俱全,实行统一物业管理。参观者不由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同行的上海市教委的同志告诉记者:“几年前的情况可不是这样子,那时许多学校16平方米一间的宿舍要住六七个学生,十分拥挤。今天之所以能够鸟枪换炮,都是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变化。”如今,作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继续,上海高校已经打破了“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旧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安于现状、人浮于事、服务欠佳的问题日益严重,并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个“瓶颈”不打开,学校的精力必然会分散,高校的改革就无法深入。要解决这个难题,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老办法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上海市副市长周慕尧告诉记者,上海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总体思路是:先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进入市场,初步形成教育系统联办后勤与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办后勤相结合的新格局;再用几年时间,实现后勤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具有上海特色、教育特点的新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目前,第一批试点的上海交大、同济等8所高校的后勤已实现规范分离,初步完成转制。7月份又将有10所学校进入试点,全市高校将到2000年全部完成转制。上海市把改革建设学生公寓投资体制作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突破口。1998年上海决定加快学生宿舍建设,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4人一间学生公寓的目标。经测算,需新建的学生公寓达到50万平方米。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哪里来?显然靠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都难以解决。在政府的支持下,市教委抓住房地产市场低迷和银行寻找安全贷款的机遇,积极协调组织房地产公司向银行贷款,加上学校自筹资金,共同建设学生公寓。公寓的建成使各方受益:房地产公司和银行可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学生住上条件大大改善的公寓,每人每月的住宿费只有100元左右;学校用10年左右时间还清贷款后,公寓即归学校所有。一种学生公寓建设的投资新体制形成了。
  到4月底,上海市已有32所高校计划建造学生公寓,有22所已开工,其中17所高校的21.8万平方米已临近竣工,至年底将共有30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
  同样的办法也被用来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目前,上海已交换、购买空置房20万平方米,启动改造筒子楼2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教师公寓40万平方米,将在2000年基本实现: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住上三室一厅,骨干青年教师住两室和两室一厅以上,已婚青年教师住成套的教师公寓,未婚教师2人一间公寓。上海市的实践证明,学生、教师公寓的建设采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是成功可行的。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上海39所高校于去年联合组建了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利用高校的生活消费市场,在高校间组织专项配货经营,形成了采购上的规模效益,从而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消费成本。1998年暑假,这家公司为全市3万多名高校新生提供了各类日用品,人均支出比上年减少20%,而且质量还有所提高,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公司还与上海国有粮、油、煤、肉类等副食品大企业联合组建了高校后勤配货中心,实行规模采购,保证了货真价实,把实惠带给了学校和师生。
  学校不再办社会,让社会代替学校办后勤,学校可以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和科研。上海正在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和发展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