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全社会共同的利益——扫黄打非述评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社会共同的利益
  ——扫黄打非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卢新宁
  如今,人们讲起“制黄”、“贩黄”,大都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但对于“不黄不黑”的盗版行为则往往恨不起来———许多人觉得与己无碍,甚至因为价格便宜有时还会“捧场”,加盟“盗版消费大军”。家里藏着盗版制品的人心里也藏着一句话:盗版、正版只要能看,有什么分别?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谁还为我们创作好作品?
  盗版的文化产品的确便宜,但被“便宜”掉的是什么?是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当消费者伸手去买盗版制品时,或许并没想到自己是在参与“偷盗”,也没意识到这种行为会伤害自己喜爱的作者。
  与专利、商标一样,图书、影视音像作品、电脑软件也是作者智力创造的成果。这种创作性劳动只有得到社会尊重,得到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鼓励,才能更好地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畅销出版物被盗版已是司空见惯。盗版者肆意掠夺、践踏著作权人的劳动果实,以此作为非法营利的手段,严重侵害了作者的正当权益。这不仅给作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使作者应得的稿酬化为乌有,挫伤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主编、著名语言学家韩敬德在得悉该书上市两个多月就被大量盗版的消息后,曾痛心疾首地说:“上百人、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几十天中便被不法分子窃为己有,这对我们精神上的打击是无法估量的!”90年代以来,众多深受盗版之害的作者,大都体会过这份酸楚,有过这种愤激。
  许多盗版出版物粗制滥造、错漏百出,严重影响了作者的声誉,伤害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好作品因为怕被盗版而大大推延了与读者见面的时间。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因一本《文化苦旅》饱受盗版之苦,第二本早已杀青的力作《山居笔记》因惧怕再蹈覆辙迟迟不敢拿出。谁曾想这本书竟然被神通广大的不法分子盗得海外版本,短短时间里铺天盖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书摊上。
  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制出的广为用户喜爱的教学软件《大嘴英语》,在短短时间里连续被盗版22次,以至于全国各地近百万台计算机上热热闹闹地学讲《大嘴英语》,而他们的正版软件仅仅卖出4万个。对此,软件设计工程师们悲愤地说:这以后谁还敢费力搞精品?
  在发达国家,人们将盗版出版物称为“海盗版”,表现了对盗版出版物的鄙视和厌恶;而在我们周围,还远远没有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人们还没意识到,对盗版的姑息和纵容,迟早会使我们丧失一些更为重要的精神享受。
  谁还为我们出版好作品?
  盗版图书、音像制品以低成本、低折扣、高回扣在市场上倾销的直接危害,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导致正版出版物市场严重萎缩,出版物总体质量下降,出版行业陷入生存困境。
  以音像市场为例。80年代,正版音像制品每个品种平均能发行到5000盘左右。近几年,能发行到500盘就不错了。据中国音像协会会长刘国雄介绍,按照我国录像机、CD机、VCD机、多媒体电脑等硬件拥有量,对于音像制品的市场需求规模至少应达130亿元,但1997年正版音像制品的销售额仅有19亿元,绝大部分市场为盗版抢占,刚刚起步的中国音像业陷入困境。
  多年来,我国许多出版社形成了“以书养书”的机制,即依靠经济效益好的图书的盈利,来补贴出版那些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一般甚至亏损的文化、科学精品。但盗版使上述机制遭到严重破坏,出版者投入巨资推出的畅销出版物,转瞬间就成为众多盗版者的“摇钱树”,出版者预期的丰厚回报付之东流,甚至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使出版社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有的连生存都成了问题。长此以往,很少再有出版者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冒风险、投巨资去创作名牌产品、搞“大制作”,怕一旦被盗版将血本无归,一些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也无人敢于问津。
  盗版盛行还直接导致正版出版物价格居高不下,这可能是许多消费者没想到的。面对越来越猖獗的盗版行为,出版者出书时担心被盗版而赔本,便力争在首版印数基础上保本、营利,印数往往不多;印数少则摊到每本书上的成本就高,定价就下不来。如果铲除了盗版,正版出版物能保持正常的发行量,价格自然可以降下来。比如,刚刚面世的唱片精品《盘王之旅》由于怕盗版不敢大投入,首期印量只有5000张,这样光制作成本一项就有75元,再加上其它费用,定价高达150元。但如果按国外每种唱片一次十几万张的印量,制作成本一下就可降至10元,加上其它费用,定价可到30元,这个价格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则是可以接受的。
  谁来加大对知识经济的投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理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国际间开展科技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地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广大科教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使蕴藏在中华民族中的巨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推动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但近年来侵权盗版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新兴的光盘产业的发展对出版业来说本是个极好的机遇。由于盗版的冲击,我国尽管有几十条生产线,却始终未能形成一个产业。而世界范围内的光盘产业每年有几百亿美元的收入,日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我国刚刚起步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在盗版的冲击下更是举步维艰,有的公司已被迫改换门庭。利用网络出版,将成为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上一些实力雄厚的出版企业已经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国内一些较有实力的出版社有心投资网络出版,但又担心巨额投入因盗版而付诸东流,只好望“网”兴叹。
  盗版盗印掠夺的不仅仅是金钱,挫伤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积极性,而且是对民族创新能力的扼杀,是对民族创造热情的戕害。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扼杀和戕害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反击盗版、“扫黄”、“打非”决不只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国家利益、民族未来,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局。它是全社会共同利益之所在,是民族利益之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