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济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济生
  新华社记者 肖璞 徐殿龙 本报记者 贾昭全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各类人造卫星60多颗,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千千万万的中国航天人,用智慧与心血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济生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一员。
  (一)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即将从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升入太空。
  一大早,在距发射架不远的一间平房里,27岁的李济生又开始聚精会神地研究卫星设计方案中的轨道数据。自从半年前被调到测控中心以来,他每天都是这么做的。这位南京大学天文系的毕业生非常清楚,测控对于卫星发射来说意味着什么。
  卫星轨道计算是卫星测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卫星测控工作的成败。尽管半年来李济生已不知把轨道计算的方案研究了多少遍,但我国毕竟是第一次发射卫星,没有任何经验借鉴,他只能用过细的工作期盼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1时35分,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火箭喷吐着巨大的烈焰腾空而起。18秒后,火箭转弯朝东南方向越飞越快,转瞬消失在茫茫夜海之中。
  各个观测站及时捕获了卫星的各种信息,一组组观测数据源源不断地输进测控中心的电子计算机。李济生和同事们边接收,边处理,很快计算出了卫星的初轨参数,证实卫星已经入轨。
  “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发射成功!”
  刹那间,戈壁滩沸腾了!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备感自豪的时刻。中国航天人完全独立自主地发射了自己的卫星,揭开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崭新的一页。
  (二)
  身为中国第一代卫星测控人员,李济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卫星定轨精度是一个国家航天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瓶颈,我国航天事业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个瓶颈。他立下誓言:一定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以后几年里,李济生又接连取得一批新的研究成果,逐渐把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从公里级提高到500米、200米、100米级,一步一步缩短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991年金秋,在卫星精密定轨领域辛勤耕耘了20年的李济生,又迎来了一个收获季节。他带领的课题组开发成功了一套全新的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定轨精度可达米级,终于把我国人造卫星精密定轨技术推到了世界前列!
  庆功会上,李济生的眼前又浮现出几年前那刻骨铭心的一幕。
  1983年,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从第一颗卫星顺利上天到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再到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是我国卫星事业的三大跨越。然而,在这第三大跨越面前,一条似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出现了。
  地球同步卫星要求地面测控系统必须具有高性能的计算机。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320计算机性能落后,根本无法存放如潮水般涌来的测量信息和繁多的测控应用软件。我国有关部门曾经多次与外商洽谈高性能计算机的进口事宜,均被对方拒绝。更为可气的是,当李济生向一位来访的外国专家咨询一个问题时,对方竟一脸傲慢地说:“对不起,我没带笔记本,没法回答你。”
  李济生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主动向领导请缨:“计算机硬件不行,我们用软件来弥补,我就不信机器能难倒咱中国人!”
  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为了航天测控事业已早生华发的李济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苦苦探索着。终于有一天,他走出机房的时候,有力地舒展了一下胳膊,笑意写上了那张疲惫的脸庞。他和同事们编制的一套通信卫星测控软件,圆满解决了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的难题。横亘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这道鸿沟,被李济生轻轻抹平了。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载着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呼啸着飞上蓝天。8天后,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三)
  1992年,在我国某型返回式卫星发射前夕,李济生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一套新方案,验证年轻博士黄福铭制定的这种型号卫星的轨道控制方案。李济生苦战数月,拿出了新方案。经过论证,两种方案殊途同归,都是可行的。
  这是我国发射的一种新型返回式卫星,用谁的方案谁将获科技进步奖,谁就将在这个新型卫星领域里永远留下自己的名字。李济生是测控中心的技术权威,是国内外有名的科学家,按理说采用他的方案理所当然。但是,在李济生的坚持下,测控中心采用了黄福铭的方案。李济生说:“要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因为科技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我觉得个人名利事小,把这个接力棒交好,尽快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才是大事。”
  青年工程师秋宏兴刚分到测控中心时,对天体力学的了解几乎为零,因为他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数学。李济生利用和他一起研究开发精密轨道软件的机会,主动给他提供精密轨道学习资料,讲解天体力学知识,使秋宏兴很快成为技术骨干。1994年,我国发射“实践4号”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次用跟踪近地卫星的设备跟踪远地卫星,给轨道计算带来很大困难。承担计算任务的秋宏兴克服种种困难,不负众望地圆满完成了测控任务。
  科技千秋事,红烛映晚情。在李济生的带领和指导下,一批年轻的航天测控专家迅速成长,如今已成为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栋梁之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