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阅读
  • 0回复

震后三年看包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3
第1版(要闻)
专栏:

  震后三年看包头
  本报记者 刘亮明
  1996年5月3日,包头遭受了6.4级严重破坏性地震。这场继唐山地震后发生在我国百万人口以上中心城市的大地震,给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带来巨大灾难。一时间,房倒屋塌,人员伤亡;水电中断,设备损坏,工厂瘫痪……40多亿元资产毁于一瞬间。
  震后3年的包头又是什么样子?
  这里,记者把包头的现状展示给所有关心它的人们。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包头,给人一份惊喜:一座座崭新的高楼各具风姿,一片片新辟的绿地舒展亮丽。街道两旁,霓虹灯闪耀。人们无法想象它就是3年前那座被震得满目创伤的城市。
  市委书记胡忠深有感触地说:包头震后的重新崛起,靠的是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靠的是“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争创一流”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
  震灾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重建家园奋斗目标,确定了“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开发中心区、留出绿化区”的建设规划,号召全市人民挺起腰杆,迎接考验,重建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
  3年来,全市上下克服震灾带来的重重困难,奋力拼搏,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实施了以小区建设为主的“细胞”工程,以水、电、气、通讯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生命线”工程和“血脉”工程,以绿化为主的“绿色心脏”工程,创造了包头建设史上的高速度。
  包头先后开工建设居民住宅楼700多万平方米,已竣工550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以来全市居民住宅楼建设总面积的80%和60%,今年可望建成800万平方米;铺设水、热、煤气等地下管道数十公里,建设给排水、供热等工程30多项,实现了“建成一片,基础设施配套一片”;城市道路面积纯增164万平方米,增长42.8%;园林绿地面积增长541公顷,增长13.4%,建街心花园275个……一个“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的现代化园林式城市已初具规模,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并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十个精神文明先进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生机勃勃
  震后的包头,承受着停产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亚洲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双重压力。如何才能尽快恢复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全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最迫切的难题。
  市委和政府果断决策,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促使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包钢震后不到一个月便全面恢复生产,全力以赴搞技改,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连铸连轧生产线,并瞄准稀土产品的开发,加大攻关力度,当年实现税利分别达10亿元和3亿元。去年,已开发出铌稀土轨等31个新产品,建成3000吨单一稀土分离生产线,企业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实力。内蒙古一机厂走出震灾的阴影,依托自身装备和技术力量,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含量上狠下功夫。现在,铁路车辆、工程机械、石油机具、变形车等四大类新产品的生产已形成规模。包头糖厂全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分离非生产单位,下属生产经营部门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形成母子公司,并进行股份制改造,与北大明天资源集团等创建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使企业由单纯生产经营迈向资本运营阶段。去年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仍分别实现税利2232万元和4829万元。平地崛起的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年来迅速发展,注册企业已达253户,去年项目投资近4亿元,当年实现产值22.3亿元、税利1亿元和1.4亿元,成为潜力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包头市已初步建成钢铁、铝业、稀土高科、载重汽车、制糖、绒纺等11个大型企业集团,去年的税利总额分别达到13.18亿元和2亿元,已成为震后包头迅速形成的强大的经济支柱。
  3年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7.2亿元,比震前增长45.97%,年均递增13.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55亿元,增长35.32%,年均递增10.61%。包头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的曙光已开始显现。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黄昏降临,包头沐浴在满天绚丽的霞光里。街心公园、广场上,笑语连绵,歌声起伏,结束一天的工作,人们走出家门,享受着一天中最后的美好时光。
  昆都仑区市政府门前的阿尔丁广场上,休闲的人们来来往往。38岁的王建华夫妇领着上小学的女儿看鸽子。下岗后他搞商品批发,收入比以前多得多。去年他买到70平方米的新居。“沾了震后安居工程的光”,王建华的话语中充满得意。刚建成的8万平方米的园林式银河广场,绿草如茵,彩灯闪耀,喷泉壮丽,吸引了众多市民。携老伴儿散步的退休老工人杨文魁连声感叹:“咱算赶上好时候了,大地震3年来,咱包头真是换了个模样儿。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走进青山区幸福路7号街坊董连泉老人家,顿感春意盎然,摆满窗台的各样鲜花散发着淡淡的馨香。老伴儿田秀兰快人快语:“震后咱房子坏了,建筑队白天黑夜地干,3个月后,咱就从地震棚搬进这55平方米的新楼房了。这可太好了,水呀煤气呀暖气呀样样都齐备。”老两口一高兴,精神头来了,就在临街的屋里开起了小卖部。
  东河区通顺东二区64岁的退休教师张书屏,震后房子倒了,整100天后就搬进了61平方米的新楼房。她把这喜讯告诉了远在台湾的叔叔,叔叔回信说:“你们有福气,我苦干一辈子建了套130平方米的房子,还住不起,只能租出去,另又租了小间房住。”她满心欢喜,在家呆不住,又干起了居委会主任的工作,整天为街坊的事忙来忙去,“要把包头建设得更好,咱人人都得添把手。”
  3年来,包头市把重建家园与安居工程、住房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总投资近30亿元,并减免了37项工程建设税费,每平方米工程造价降低近300元、成本价降到650元,使居民买得起,住得上;改造旧城区1.64平方公里,现已竣工85万多平方米;新建住宅楼550多万平方米,近10万户居民买到了经济适用的住房。城镇居民人均楼房居住面积纯增2平方米。
  市委书记胡忠、市长牛玉儒动情地说:地震给全市人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是巨大的,但他们精神不倒,表现出更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我们只有切实把他们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安居才能乐业,建设现代化的包头才有坚实的基础。
  压题照片:震后重建的8万平方米园林式银河广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