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俄罗斯缘何变换角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3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罗斯缘何变换角色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刘刚
  八国首脑会议已经结束,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总理斯捷帕申都认为,科隆峰会表明“俄罗斯已成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今后报纸上不会再有7+1的说法”。有评论说,科隆峰会为科索沃危机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期间,俄罗斯的立场尤为引人注目,人们注意到,俄罗斯在这十几周的时间里曾多次变换角色。
  在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的当天,叶利钦就发表声明说,北约对南的军事行动是“一种公然的侵略”,俄对此表示“极大愤慨”。俄外长表示,俄对此绝不会袖手旁观。俄的政治家们也纷纷发表讲话说,俄决不允许北约对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动武”。与此同时,俄罗斯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还宣布派一支由7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前往亚得里亚海。
  由于俄的强硬立场,西方在与俄的贷款谈判中提出了种种苛刻条件,使俄获得贷款的希望几乎成为泡影。与此同时,前苏联的旧债和俄罗斯的新债在这一阶段也纷纷到期,新老债主同时“登门”向俄讨债。这使俄罗斯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它要继续坚持反对北约对南动武的立场;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因此“得罪”西方,因为陷入深度危机的俄经济正望眼欲穿地等着西方的米下锅。
  在此背景下,人们发现俄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首先,叶利钦总统指派切尔诺梅尔金为特使走上前台,为科索沃危机积极斡旋。其次,俄官方尽量“淡化斯拉夫兄弟关系”,不单方面站在南一边反对北约的军事行动,而只做“调解人”。叶利钦还宣布,“决不允许俄卷入战争”。
  然而,切尔诺梅尔金和陪同他与西方谈判的军方代表在宣布与西方谈判结果时,发生了严重分歧:切尔诺梅尔金宣布谈判取得进展;俄军方代表则当着他的面说,切尔诺梅尔金在谈判中让步过多,军方对事态发展前景表示担忧。俄国家杜马多数议员则认为切尔诺梅尔金“出卖了南斯拉夫、损害了俄的民族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切尔诺梅尔金暂时退居后台,前台又由“文官”伊万诺夫和“武将”谢尔盖耶夫元帅担当主角,与之相随的变化是俄立场又有所强硬。
  更让西方大吃一惊的是,在西方尚按兵未动的情况下,俄罗斯200名士兵于6月12日凌晨抢先占领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机场,打乱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部署。此后叶利钦也态度强硬地要求,“在科索沃俄罗斯必须有自己的维和区”。显然,俄罗斯的角色又从“调解人”,突然变为“直接参与人”了。
  但是,美国坚决反对给俄部队划分维和区的要求。美国在科索沃维和问题上就是要置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尽最大的可能排挤俄在巴尔干的影响力。在八国首脑峰会期间,俄再次向西方做出了让步:俄的维和部队将被分散部署在北约的维和区内。
  此间分析家指出,俄在维和区这一重大问题上做出让步是想利用峰会之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据说,斯捷帕申在峰会上提出减免俄75%的前苏联债务的要求。有评论说,俄罗斯这次摆出的姿态是:“我们不破坏你们的和平使命、恢复俄与北约的合作,提出裁军建议;你们给我们减掉债务。”可见,俄罗斯这次做出让步又是为经济难题所迫。
  而美国也对俄的要求做了一些让步,北约与俄部队共同使用普里什蒂纳机场;俄维和部队只听从俄方的指挥。这是因为美国看到俄部队在科索沃的存在已成事实,俄罗斯虽然经济上已经衰弱,但它仍是一个拥有6000枚战略核弹头的军事大国。在峰会期间,德国官员把西方对俄作出让步的原因说得更为直白:“尽管俄罗斯很弱,在科索沃不能起关键性的作用,但它还有足够的力量。”
  舆论评价说,俄罗斯在解决科索沃危机时不断变换角色的事实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触犯了俄罗斯的利益,冒犯了它的尊严,俄罗斯不得不表明要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强硬立场,但每次都是由于经济原因,在关键时刻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又不得不退下来;而美国之所以对俄做出某些让步,是因为俄仍是一个不能轻意“惹翻”的军事大国。(本报莫斯科6月2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