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异国卖鱼记——中非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4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异国卖鱼记
  ——中非见闻
  刘梦熊
  在异国他乡充当卖鱼郎,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所在的中非共和国勃亚利农业站有一大片鱼塘,饲养罗非鱼。这里,长年如夏,非常适宜罗非鱼的生长繁衍。养鱼的收入占农业站总收入的1/3。
  中非人对罗非鱼有特别的爱好。我们每星期捕鱼两次。每逢捕鱼的日子,从首都和附近集镇赶来的“鱼贩”———全是妇女和姑娘(在中非妇女经商可以免税),早已在鱼塘边上等候了。
  我们采用诱捕法。为了让鱼儿饿个够,捕鱼的前一天不投饲料。捕鱼时,将一桶香喷喷的花生饼倒入鱼塘一角。刹那间,水面泛起一阵阵微波,饥肠辘辘的罗非鱼箭似地游向饲料,这时,我们的养鱼专家悄悄地把鱼网斜拉过去……一网就能拉上几百公斤。接着,将鱼倒入小网箱里,分级拣出大鱼、中鱼,留下的小鱼仍放回池塘饲养。
  紧接着,将活蹦乱跳的罗非鱼用塑料袋包装好。这时,鱼贩们排队贩买。由于她们的计算水平较低,一般每次只买5公斤,买20公斤就要分四次排队才能完成,生怕算错了钱。待盘点清楚后,她们立即将鱼装在大铝盆里,或用布包裹,顶在头上,匆匆离去。她们有的将鲜鱼出售,有的将鲜鱼加工成熏鱼、炸鱼出卖,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我们依靠这支“娘子军”,将鲜鱼推向市场,在雨季有时还供不应求。然而,到了大旱季情况大变;江河的水位下降,众人竭泽而渔,鱼的产量大大增加,价格下跌,到农业站来买鱼的人寥寥无几。
  眼看着满塘的罗非鱼没人要,将严重影响到农业站的收入,我们只好带着鲜鱼、蔬菜到首都,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推销,但销量很小,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的翻译得到了一个信息:洛巴耶省的姆班吉一带地处丘陵,没有大江河,当地的居民长期吃不到鲜鱼。那里,可能是个待开发市场。
  清晨,我们准备了100多公斤鲜鱼,从农业站出发。越野车在崎岖的原始丛林中穿来穿去,经两个多小时就到达目的地———姆班吉市。这是中非南部重镇,洛巴耶省的首府,它坐落在起伏的山坡上,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凤凰树绽开着火焰般的花朵,地上绿草茵茵,像刚铺上绿绒毯,环境非常幽雅舒适。
  车,沿着起伏不平的街道慢慢行驶,我们用不太流利的法语叫喊着:“波阿松!波阿松!”(要鱼吗?)又用刚学会的桑戈语(中非土语)叫着:“息缩!息缩!”听到叫卖声,霎时就有10多个人围了过来,一看有罗非鱼买,非常高兴,竖起大拇指亲切地说:“斯诺瓦,阿迷!”我们的生意就这样开张了!
  大家忙着卖鱼、收钱,一下子就卖了几十公斤,真是开市大吉。中非人的藏钱方式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由于中非天气炎热,携带现金成了件麻烦事,我们发现:有的妇女把钱夹在裙子里(其实就是一块花布),有的妇女将钱用手帕包裹,再塞到胸罩里面,这种方法安全,但取钱挺麻烦。男士们则喜欢把钱放在皮鞋底上,用时伸手摸出几张,倒是挺方便,遗憾的是纸币上充满了脚臭,令人作呕;有的男人把钱夹在裤腰里,算是文明一点。
  我们的“售货车”只行驶了几百米,鱼就被争购一空,还有不少人围着我们要买鱼,我们表示过几天再送去。
  第三天,我们装载着300多公斤鱼,二进山城,主要目标是省医院、市政府、咖啡生产合作社等几个大单位,生意兴隆,市府秘书长一人就买了20公斤,不到两个小时,就一销而空。
  四进山城时,发生了意外的情况。在省医院大门口,我们叫了一阵子,来了几个人,看看就走了,等了半个小时只卖了2公斤,转遍了几个大单位,也只卖了50来公斤。鱼已开始变色。我们个个心急如焚,怎么办呢?
  面对突然出现的困境,我们只得化整为零,将剩下来的鱼分开来,串街走巷地叫卖,削价处理……直到傍晚才卖完。事后,翻译经过调查发现事出有因———中非官员职工工资低,加之用钱无计划,月初发工资,到了下半个月就囊中羞涩了。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们就在月初送鱼去姆班吉,每次都很顺利。我们还把鱼送到边远的村庄、工厂,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使农业站的收入大幅度增长。(附图片)
  压题照片:中国专家与中非工人一起捕鱼。刘梦熊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