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北方流感:敲响预防警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4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编者按
  流感由于危害性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被我国《传染病法》列为丙类传染病。去年12月,流感在北方地区的局部暴发,又让人们对流感多了一分关注,并由此引发了我们对“防病治病”问题的再思考。
  在世界流行病史上,有这样的现象:越是贫困国家,传染病发病率越高,蔓延越快。所以传染病发病率低也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就目前的医学水平和医学手段,彻底攻克流感等顽症还有一些困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立足于“防”,“治”、“防”结合,就能大大减轻流行病对人类的危害。一方面,加强科研,寻找治愈疾病的“灵丹妙药”;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各种流行病的监测预报,增强人们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创造卫生清洁的生存环境,以消灭病菌病毒存在的条件。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卫生防疫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行动。
  北方流感:
  敲响预防警钟
  本报记者孟扬
  ’98岁末,流感犹如一阵来势凶猛的飓风席卷我国北方。
  12月初,北京,流感不期而至。在教室、在办公室、在家中,到处都可以听到喷嚏声、咳嗽声;各医院的门诊量陡增。流感,成了京城寒冷冬日中的热门话题。
  虽然我们的眼睛无法直接观察病毒的运动,但我们的肌体却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12月25日下午,朝阳区第二医院。一进急诊门诊,便觉燥热。空气中药液与呼吸混合的浑浊,让人透不过气来。这里人满为患,总有剧烈的咳嗽声。观察室内的扶手椅上、走廊两侧的长凳上,坐满了输液的病人,一些人还戴上了口罩。坐在门旁的一位男同志主动介绍说,“那些滴白色药水的都是感冒患者。”按这个提示,粗略地数了一下,大约40来人。值班的田护士长告诉我,晚上患者要比白天多,有些人白天在上班,下班后再来打点滴。医院大厅里,面色苍白、带着倦容的姜女士,正等着叫号。她已经高烧3天了,最高时39℃,浑身乏力。她说,“就觉得这回感冒特别重,难治,吃药不太管用。”
  12月28日上午,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候诊室、化验室、药房,都有孩子和家长排着长队等候。一些脸蛋泛红、发着高烧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怀抱里。据医护人员介绍,12月以来,病儿逐日增多,最多时一天达到4100人次,输液留院观察的560人,80%为呼吸道感染病人。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长高文华对12月份的门诊量作了详细记录,并与上年作了比较:1998年12月份,急诊总数为7413人,比上年同期的4895人增长51.4%。其中内科患者(大部分是流感病人)占急诊总量的68.8%,为5049人,比上年同期的2453人增加106%。他还对比了感冒流行期内的情况:12月1日至10日,急诊人数2125人,内科患者为1428人;11日至20日,急诊总量3211人,内科患者为2306人,21日至29日,急诊人数为2077人,内科人数1395人。从变化曲线中,可以划分出此次流感突发至高潮,又下降的大致时间段。
  人群密集度较高的学校也是流感病毒侵袭的主要“目标”。在东城区,12月上旬有8所学校发生了流感疫情;北京八中,1300多名学生中,一半人得了流感;北京34中,因为学生、老师患病,有的班不得不将专业课换成自习课。
  北京中医医院的何其勤大夫告诉记者,北京一般在元旦前后会有一个流感高峰。但这次高峰提前了两周,有点突然。她概括这次流感的特征为:时间提前;传播快;蔓延范围比较广,涉及各个年龄段;患者大多发高烧、咳嗽,症状重;病程长。但上述医院都采取措施,加强医务力量,治疗工作有条不紊。
  国家流感中心主任郭元吉教授认为,这次流感的提前暴发同气温骤变、变化异常有关。此外,空气污染等,也为流感流行提供了媒介。通过分析分离到的60株流感病毒,证明这次流感的主要毒株为甲3亚型。这种病毒的毒性较大,因而症状比较重。但根据国际上对流感等级的一般划分标准,这次流感只是局部暴发。
  与此同时,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也有发生流感流行的报告。
  岁末年初,我们在北方同流感病毒进行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
  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遭受过流感的攻击,尝过感冒的滋味。对待流感,不要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采访中,家住西城区三里河一所居民楼中的小吴谈道,去年12月份以来,他们那幢楼里已有四位老人相继去世。问起病因,有的是在这次感冒流行中感染了病毒,又引起了其它病症,最终不治身亡的。而凑巧的是,这几位老人就住在他家的楼上楼下。这些天来,他们时时感到处于病毒的包围之中,心有余悸。他年迈的父母更是忧心忡忡,有两天甚至足不出户。好在注意预防,服了一些抗感冒药,没有染上流感。流感高峰已过的消息传出,他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医生们认为,对待流感不必战战兢兢,但对于有些人太不把流感当回事儿,甚至说,“一年中得一两次感冒,是对人体免疫力的检验”,他们大多表示“不敢苟同”。
  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协和医院的王爱霞教授分析道,人类在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幼儿时期,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战胜一次疾病,小孩子就强壮一点,长大一些。但这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年。五六岁后,每得一次疾病,都是免疫力下降的信号。对于流感,我们不用恐慌畏惧,闻之变色,但也决不能掉以轻心。从临床诊断看,流感与感冒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比较而言,流感的危害要更大些。
  简单地说,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而且可能多次反复。本世纪以来,全球有5次大流行。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该国每年用于流感的医疗费用,占整个社会医疗费的20%—30%,如果加上因流感缺勤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用于流感的费用就更大了。在我国,还有一些人能忆起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时,北京一些工厂因工人患病缺勤不得不停产的情形。
  关于人流感的起源,尚未弄清。但从历史记载来分析,到19世纪后期,流感的大暴发率才明显增加。有学者认为,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进化不早于人群社会化活动的开始,它是随着工业革命、全球人口密度增加、都市化而来的。流感的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抗体于感染后一周出现,免疫时间不长。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极易造成变异,尤其是甲型病毒,有人形容为“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每次变异都会引起全球性的大流行。这种变异性使流感预测、疫苗研制、特效药物的研制成为难题。了解了流感的这一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流感不能像天花、水痘等疾病一样,接种疫苗便可获得终生抗体,为什么没有根除流感的特效药品。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感流行。这同医疗条件的改善、预测防疫手段的加强,生活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关系。但专家们普遍认为,下一次大流感迟早会暴发。越是平静,也许越蕴藏着大变动,不能疏于防范。
  郭元吉教授谈道,我国对流感的监测预报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年世界上80%的疫苗株,是由我国国家流感中心提供的。
  预防为主,重视监测,加强预报。改善环境,防患于未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每经历一次流行疾病的进攻,我们就会对“防疫”多一点认识。
  加强流感的预测、预报十分重要,全球、全国和北京市的监测网络系统正在做出巨大努力,以病原学、流行病学等方面探索其规律,但在对其流行规律尚未认识十分清楚之时,准确的远期预报还难以做到,而加强监测做好近期预报也是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流感这种流行性疾病,一旦出现苗头,各个部门就应该加强沟通,协同作战,及早动作,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已在防疫系统工作了15年的贺主任说,防疫工作面广、头绪多,涉及到“计划免疫”、流行病监测、食品监督检验等多项内容。说防疫人员是公众健康的守护神并不为过。
  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防疫部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社会上流动人口增多,人员变动性大,首都的社会发展对卫生防病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等等。北京卫生防疫站的同志们认为,一方面,防疫部门自身要提高业务水平,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加强同各方面的沟通联络,及时向公众通报信息,加强《传染病法》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防疫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树立防疫意识,有疫情及时报告,配合防疫人员工作,这既有利于防疫部门提高工作质量,又会在无形中起到监督与督促的作用,促使他们加强责任心,而最终使社会受益。防疫人员还提到,在公众的心目中,他们的形象往往是穿着白大褂,为孩子打预防针,为社区居民送预防药品,有失偏颇。其实,防疫工作一方面要为公众提供服务,一方面要为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疫情监测报告及走势预测,指导生活,给人提醒。而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贺主任解释说,发发药品这些工作是最基础的。打个比方,你可以告诉人们通风是防治流感的重要措施,但如果你打开窗以后,呼吸到的仍是被污染的空气,又有什么意义呢?保护环境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个重要措施。
  流感,包括其它的流行性疾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能自觉地行动起来。国家计委幼儿园,平时就注意幼儿的卫生保健,身体锻炼及环境卫生,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流感暴发前和流行中都及时地组织幼儿服预防药,这次很少有孩子患病。入冬以后北京建行在防疫部门的指导下组织职工注射流感疫苗,据跟踪调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采访途中,首汽出租汽车公司的郭师傅说,他很注意车容,座套常换,有时还在车厢中洒香水,平时注意饮食,在这两个月内也接触过不少流感病人,却并没有被传染。强烈的防病意识,使这些人平安地度过了这个流感季节。
  减少疾病,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强烈了。过去损害了周围的环境,进而损害了自身的健康。学会文明地生活,首先要懂得爱护我们生存的世界。拥有一个天蓝、水清、空气洁净的空间,人们才会远离疾患,拥有健康,拥有一份平安的生活。
  也许,这是这次流感给人们留下的启示。(附图片)
  图为人满为患的北京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室。本报记者徐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