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冒”出来的放顶煤——兖矿集团的改革发展之路(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4
第1版(要闻)
专栏:

  “冒”出来的放顶煤
  ——兖矿集团的改革发展之路(一)
  本报记者 彭嘉陵 王政 白天亮
  煤炭工业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夕阳产业,煤矿给人们留下的似乎是“傻大黑粗”的印象,然而兖州矿业集团却以技术先进、高产高效、职工待遇好而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排头兵。百里矿区一片欣欣向荣,兖矿恰如初升的朝阳灿烂夺目。
  兖矿集团业绩中有几项硬指标在行业内外令人瞩目:10年前,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在国内20家特大型煤炭企业中列末位,去年在全国多数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兖州矿业集团实现利润6.49亿元。兖矿已连续三年利税总额、销售收入、单产水平等6项指标在全国煤炭行业名列第一。
  兖矿的劳动生产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员效率每工8.89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9倍,超过了德国、波兰的水平。兖矿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37万元,集团内基本无下岗职工。
  同样面临全国煤炭产量过剩、煤价下滑、煤款拖欠等问题,同样存在企业办社会等沉重负担,兖矿为何能风景这边独好?固然有矿龄短、装备好等因素,但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最关键的还是兖矿以敢闯敢试、争创一流的精神,突破技术难关,依靠科技创高效;大胆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依靠改革求发展;早一步迈向市场,适应市场,依靠市场求生存。兖矿的职工说,没有这几条,兖矿今天也许同很多煤矿一样还在困境中徘徊。
  让我们先看看兖矿的技术创新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好一个放顶煤
  在兖矿集团东滩煤矿,记者来到800米井下,只见一排排液压支架支撑起几十米宽的工作面,采煤机伸出直径1.8米的圆形切割刀飞速旋转切向煤层,煤炭一片片破碎,滚滚乌金由皮带运输机源源运出。
  东滩煤矿去年产煤540万吨,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只有两个工作面,240名采煤工。而按原来的设计,东滩矿年产能力只有400万吨,需要工作面6个,采煤工1500人。兖矿在全国较早实现了“一矿两面”或“一矿一面”。从1990年到1998年,兖矿原煤生产人员从2.45万人减至1.6万人,产量却从969万吨增至2179万吨,原煤全员效率每工8.896吨,是原来的5倍多。井下所用人员与国际水平接近。
  高产高效哪里来?技术创新中来。
  谈到兖矿的变化,兖矿人无不说起“放顶煤”。兖矿集团董事长赵经彻一再强调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传统产业的煤矿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焕发青春。放顶煤就是他们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去年获得了煤炭行业唯一的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兖矿矿井建设施工技术曾获得过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个企业获得两项中国科技大奖实属罕见,兖矿对技术进步情有独钟由此可见一斑。
  煤炭行业是高投入的行业,建设一个矿井需投资几亿、十几亿元,必须有高的产出才能分担巨大的建设、生产成本,才会有效益。兖州矿区虽然煤质好,但埋藏深(地下七八百米),煤层厚(平均8.43米),开采技术难度大。从70年代开始建设,国家就要求把兖矿建设成全国的现代化样板矿区。为此,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陆续从世界主要采煤国引进先进设备,兖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1990年全矿区产量近千万吨,综采队最高年产136万吨,这在全国已是先进水平,但一算效益账,当年却出现巨额亏损。
  产量没有更大突破,兖矿就不会有效益,就不会有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率、增加单产,已是关系兖矿生死存亡的大事。
  兖矿把目光盯在了“综采放顶煤”上。兖矿煤层厚达八九米,过去要从上至下分三次开采,一次采二三米,就像吃雪糕,从上面先咬一口,再咬第二口、第三口……不过,在地下采煤可没有吃雪糕那么容易。分层开采,采一层就要挪动安置一次采煤设备,就要搞一次支撑保护,生产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单产水平一直难有较大突破。
  所谓综采放顶煤技术,就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加上顶部放煤,八九米厚的煤层,先用采煤机开采下面二三米高的煤,上面六七米厚的煤则利用自然压力使顶部的煤炭破碎、塌落,然后由放煤机放出。这样就把应一口口吃下的雪糕一口吞下,即变三次采出为一次就将厚煤层全部采出。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极大地简化生产系统和生产环节,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产量。采用这项技术后,节省3/4巷道和2/3设备占用,仅这两项就降低吨煤成本10元,一年增加收益1.5亿元。
  风险再大也创新
  樱桃好吃树难栽。放顶煤好,可是太难,难得被判了“死刑”。放顶煤理论是欧洲人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但长期以来四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煤尘量大、自燃发火、瓦斯难治理、回采率低,因而一直未能得到推广运用。要搞综采放顶煤,必须将这四大难题同时解决。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还要攻克装备、安全等一道道难关,调整井下采区和工作面布置以及相应的配套体系。最头痛的是安全问题。我国80年代初曾在几个煤矿试验放顶煤,但均出了重大事故,无一例成功,因此,上级主管部门明令禁止试验。就在兖矿开始试验放顶煤时,有关部门还专门发来传真:不准下井搞试验,谁下井谁负责。
  搞放顶煤,就意味着冒风险:出事故,担责任,丢乌纱帽。这确实让兖矿领导班子好一阵为难。有时想想,不搞也罢,当时兖矿在全国煤炭系统效率、效益属中等偏上,日子还算过得去。何必冒此巨大风险?但是,如果放弃,兖矿将沿袭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矿的老路,用人多、效率低、效益差,甚至无法摆脱亏损的阴影。
  当年周总理亲自确定了开发兖矿、建立现代化样板矿区的计划。说起周总理的嘱托,兖矿人至今仍激动不已。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矿井,成了兖矿人的历史责任。如今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使兖矿人难以安于现状。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促使赵经彻等兖矿的决策者放弃了计较个人得失,决定冒冒风险,要在放顶煤技术上有所突破,给兖矿打出一片新天地。
  冒风险并不是蛮干,敢闯敢干要与科学态度结合。经过无数次的论证,他们认为,放顶煤技术在理论上是成熟的,只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就能成功。他们精心组织,精密部署,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悄悄地干了起来。组织了8个攻关组,在兴隆庄矿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工作面进行试验。
  为了减少失误,加快进度,兖矿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国内一些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了一系列攻关。为了解决好关键的防火问题,他们开发出五种新材料,并采取了一些新工艺,如凝胶、堵漏风、留煤墙、预测预报等,很好地解决了采煤发火的问题。随后,防尘、防水、回收率低、设备配套等难题也都一一得到解决。
  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底,放顶煤试验终于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的喜悦自不必说,他们迅速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矿区,很快,几大主力煤矿年产均升至200万吨左右。
  不争一流誓不休
  一个矿年产200万吨,当时在国内已经是较高水平,但兖矿并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此,他们自我加压,不断探索和完善综采放顶煤技术。1993年起,煤炭企业被逐渐推向市场,兖矿是首批主动要求走向市场的煤炭企业。这又给自己增加了压力。压力更坚定了兖矿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信心。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必须加大工艺革新的力度。一是加大投资。1993年以来,兖矿每年用于改进放顶煤技术的投入高达4000多万元。二是鼓励各采煤队改进技术创高产,兖矿制定了十分诱人的激励政策。从单产达到200万吨那年即1994年起,每年制定一个产量、安全、效率、效益等考核指标,完成指标的队和矿都给予重奖。1998年,获得全国第一、年产量达到501万吨的东滩矿综采二队得到335万元的奖励。不仅如此,职工收入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年产200万吨,采煤队人均年收入2万元,年产300万吨,人均年收入3万元……去年,东滩矿一线采煤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令人羡慕的5万元。
  对工程技术人员,兖矿大胆使用,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只要有本事,不讲年资、不论年龄,都予以重用。当年刚30出头的黄福昌,就是这样当上兴隆庄矿负责放顶煤试验的副总工程师的,如今虽仅38岁,却已成为集团总工。
  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人争着下井,人人争着搞革新,创高产。在兴隆庄矿,两个采煤队每年都要靠比擂才能决定谁当主采队。职工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在许多工艺上作了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技术日臻成熟。各采煤队谁也不服输,你去年创了第一,我今年超过你,明年可能又被另一队超过。几大主力矿产量翻着番上升。
  兖矿创出的新纪录不断被自己刷新:单产从300万吨、400万吨直至500万吨。自1994年以来,兖矿的矿井开始跻身全国煤矿单产前几名。1998年,兖矿的4个主力煤矿则包揽了全国煤矿单产的前4名,全部被评为全国“特级高产高效矿井”。
  同等条件下,国际上能达到年产500万吨的采煤队也不多见,因而兖矿几大主力矿成为世界上效益最好的矿井之一。正因为高产高效,使兖矿在国际市场煤价大幅下滑、在被普遍认为成本较低的澳大利亚一些煤矿都纷纷倒闭的1998年,煤炭出口了621万吨。
  在近年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兖矿煤为何有竞争力?关键是成本低。1998年,兖矿吨煤成本是90元左右,而不少煤矿是140元。每吨50元的差价,正是兖矿的制胜之本。
  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高回报。这就是兖矿走过的技术创新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