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21世纪儒学研究的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编者的话: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50周年。6月1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曲阜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远望(集团)总公司等联合在京召开“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孔子金像展示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出席座谈会。现摘要发表座谈会部分发言。
  21世纪儒学研究的展望
  □刘蔚华
  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对儒家文化的普遍价值,全面进行现代性诠释。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蕴涵着建构人类文明的共同因素。性善论是儒家看待人的主流观点,它虽然没有脱离唯心论的窠臼,但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绝大多数人是好的。这种对人的信心和信任、对人性的尊重与乐观主义态度,使儒家文化走向崇尚道德之路,从而导出“人为贵”、“民为贵”、“和为贵”等重要思想。这种既具现实性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普遍价值观,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今天和明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儒家文化中的一切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资源,进行全面的发掘、系统的整理,做好适合于现代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生活要求的创造性的诠释。
  第二,对中华原典精神进行全面整理和开发。我国自上古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至春秋时已处于散佚状态,经孔子抢救,“述而不作”,亲手编纂、修订、讲授而流传下来的《六经》(《乐经》后佚)实际上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六经》所表征的是旷古长存的中华文明,是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原典精神。盛世修典。我们要卓有成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对中华原典精神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完成向现代性的转化。
  第三,将儒家关于人格与社会的理想模式现实化。道家作为竞争对手,曾把儒家文化概括为“内圣外王”之道,是深得要领的。这里说的内,是指人之心性,外是指事功;就是以内修圣德、外兴王业为长远目标。从现代含义来理解,就是要通过造就理想人格来建设理想社会。21世纪,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成的时代,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现实要求,将表现为全面实现人与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品位。
  (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