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三讲”好教材 推荐《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8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讲”好教材
  推荐《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
  本报评论员
  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十多年来一直以极大的热情追寻着他心目中的老英雄郑永和的踪迹。最近,他又和同志们一起,深入太行山区采访,写成了感人肺腑的《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这是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名篇之后的又一力作。在党的七十八岁生日前夕,在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时刻,我们向广大读者推荐这篇典型报道,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郑永和同志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今年已七十八岁高龄。几十年来,他不论是担任辉县县委书记,还是后来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热爱人民,忠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为民造福,为民解难。一九八五年他离休“解甲归田”后,仍然壮心不已,呕心沥血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为改变贫穷面貌而奋斗不息。凡是见到郑永和或者听过郑永和事迹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落泪。人们称他为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是当之无愧的。
  在郑永和身上,闪耀着焦裕禄精神的光辉,同时又有着不少自己的特点。他是一位资历较深的领导干部,但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的人民勤务员,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服务。此其一。他已离休十多年,但他震撼人心的业绩,恰恰是在这“不在其位”的十多年内创造的。此其二。他在带领群众凿山修路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艰难复杂情况和各种压力,但他不向困难低头,不拿原则做交易,凭着一身正气,感召和鼓舞干部群众一往无前。此其三。这三个特点,都是当今难以做到的,因而更加可贵。
  对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能够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能够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做好事;能够在比较严格的环境下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下坚持做好事。郑永和做到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党性,靠的是永远用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旗在他心中永不褪色。因此,他不论为群众办了多少事,解了多少难,还总是感到做得太少,没有尽到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我心上有愧呀!”郑永和经常这样自责。群众行路困难,他自责“有愧”;群众喝水困难,他自责“有愧”;群众过不上好日子,他自责“有愧”。惭愧,是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动力。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看到所辖境内百姓生计艰难,流徙他乡,写下过“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著名诗句。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感到的“有愧”应当是比这更高的思想境界,而且会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郑永和同志就是如此。
  当前,县以上领导班子正在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进行自我剖析。教育需要教材,剖析需要对照,对照需要镜子。郑永和的事迹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一份很好的教材。通过这面镜子、这份教材,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什么差距和应该怎样缩短这个差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