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面向农村天地宽——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9
第5版(综合)
专栏:

  面向农村天地宽
  ——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上)
  本报记者 孟宪励
  编者按:“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办学之路”,对于广大高校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老课题,而山东农业大学的万余名师生却写出了新文章。他们脚踏农村大课堂,瞄准经济主战场,打开校门办科研,把社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着力点,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一个学校的全部工作无非就是教学如何教,科研如何搞,在这两方面,山东农业大学既有很高的理论起点,更注重扎实的实践行动。他们的经验不仅在农业院校,而且在其他院校也有借鉴的价值。
  地处泰山脚下的山东农业大学,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果迭出,他们在获得四年一次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后,又拿走了空缺四年的全国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奖项不能说明一切,却能吸引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去看一看山东农业大学如何面向农村经济,背倚山东农业,写出了一篇篇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的精彩篇章。
  推行三段模式面向实践搞教学
  农业大学“农”字当头,农学系自然引人注目。这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全国农学系统中都保有优势的系,最早致力于“学校—农场—农村”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即,本科生先是利用校内优良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在校内完成5个学期的理论和实验学习;三下四上(即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时整体移师学校农场;最后一个学期一头扎到农村实习基地的田间地头一展身手。很快,以“三段式培养模式”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广全校。
  农场作为三段式教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成为农大实践办学思路中的重中之重。1997年9月农场探索新的管理体制,把土地租用给各个院、系,各个院、系则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生产目标,建立了园艺站、农机站、植保站、蚕学站、农学站、畜牧场等各类实体站。这些实体站既是教学基地,也是科研、生产经营基地,产、学、研相互促进、相互激发,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每年8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在此学习,60多个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此落地生根。
  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创造出来。林学站的桑蚕专业,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从栽桑、养蚕、病虫害管理到收茧,产量的高低就是学生们一张张考试的答卷;园艺站的蔬菜专业是以“模拟承包”的方式,什么黄瓜、茄子、豆角,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比输赢、论高低。
  当一些院校把农场当作一个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时,山东农大以其科学的教学观念作指导,靠体制的力量使农场成为学生的实践园、教师的科研园、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园。农业部去年邀集全国农业院校的代表汇聚于此,把农大农场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的教学体制》课题,在全国报评高校中以得票第二的优势,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现代化的规范农场、遍及山东各地的100个农村实习基地,正成为校内教学链条上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其中收获的是自信、实现价值的快乐和献身农业的憧憬。在农村火热的实践面前,还用得着讲一些“毕业到农村去”的说教吗?
  经贸英语专业女生裴利静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当“猪倌”,创办泰安第一家万头猪场,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参加由全国妇联组织的“巾帼系列行动报告团”巡回全国演讲,一时轰动全国。校党委书记盖国强刚上任就到农村看望她。在盖国强看来,“裴利静代表了农大毕业生的方向,我们的国情离不开一个‘农’字,农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也应该在农村。”裴利静不过是山东农大实践教学的丰硕果实之一,从这里走出的两万多名毕业生已成为山东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