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行唐看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29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行唐看枣
邢立新
6月中旬,恰逢枣花飘香时节,我们到行唐县九口子乡,去探看当地有名的“枣海”。
自县城西北行20公里许,峰回路转。进入一条长长的大山沟,自沟底到山顶,层层叠叠、密密匝匝长满了枣树,浓处如碧波含烟,淡处似片片绿云。同行者说:“这不过是绵延行唐山区6个乡镇近30万亩枣林的一小角罢了。”
行唐地处太行山脉和冀西平原的交接地带。县域1025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地丘陵占去近2/3。西北部云蒙山麓,光照充分,降水适度,盛产优质红枣。
行唐栽枣历史悠久,当地百姓家酿一种“枣木杠”烈酒,据说出自春秋时代。九口子乡杏庵村,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却是闻名天下的“故事村”。1991年国际民间故事研讨会在这里召开,百十来口人竟讲出1000多个故事,其中大多数与红枣有关。红枣在这里已不独是大自然的恩赐,千百年来,它已幻化为别具一格的枣乡文化的内核,浸透着醇浓的民俗风情。
行唐红枣的品质,古有佳传。元人柳贯在《打枣谱》中云:“恒阳(行唐古称)大枣,核果硕大,长圆,嫩呈黄绿,成熟紫红。”1998年6月,中科院有关机构的一份鉴定表则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行唐红枣的价值:18种氨基酸,24种微量元素,每千克中维生素C含量297毫克。行唐红枣由此博得一个雅号——天然维生素丸。
然而,多少年来,除了馈赠亲朋,酿几杯枣酒,做几块枣糕,红枣并未给贫穷的枣乡百姓带来富裕。
1984年4月27日,是行唐枣乡百姓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枣树成了行唐的“县树”,红枣业被县里确定为带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行唐山区的枣林从这一年开始逐渐多了、密了。但“卖枣难”问题也随之而来。1994年仅九口子一个乡,蜜枣积压就达4000多吨,当年损失500多万元。一位枣农一气之下刨掉自己所有的枣树,砸烂了辛苦筹建的加工设备。
几经挫折,行唐人认识到,要想靠红枣业兴县富民,必须在市场与资源之间构建一条牢固的产业链条。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成立红枣产业化领导小组,把红枣产业纳入系统化、产业化经营轨道。
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核心,品牌效应是关键。1995年,行唐县第一家年产5000吨枣制品的规模化、现代化龙头企业——太行果品厂建成投产。1998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北国红红枣开发集团公司。该集团先后推出“唐爽牌”系列蜜枣和“北国红”系列纯净枣,以其高品质、精包装迅速畅销全国各地,并打入韩国、日本市场。目前,该集团年加工量已占到行唐红枣总加工量的一半左右。每公斤优质干枣市场价不过4元,经过真空杀菌处理,换上精致的真空包装袋,再贴上“北国红”商标,市场价竟卖到12元。
与此同时,行唐成立以太行果品厂为主体的“红枣专业合作社”。该社以“自愿入股,利益均沾”为原则,把近40家分散经营的加工户联接为一个经济联合体。对所有社员实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并为枣农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在专业社的帮扶下,入股社员年加工量比以前增加一倍多,户均年盈利超过3万元。全县80%的蜜枣通过专业社遍布全国各地的数十个销售网点销售出去。
红枣有了销路,行唐枣乡百姓开山植枣树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加大红枣基地建设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拍卖“四荒”。上阎庄乡米家庄村民刘香福一次承包荒山1000亩,并把全家搬到山上,搞庄园式开发。九口子乡辛庄村,50多个常年在外的打工者,也纷纷返乡,购买荒山,开山种枣。两年来,行唐县枣树种植面积以每年5个万亩园的速度发展,到1998年底,全县枣树面积已达30万亩,红枣总产量突破8000万公斤,总产值达1亿元,100个红枣专业村,年人均收入仅红枣一项就达3000多元。
“靠山吃山,吃山靠枣”,行唐人如今已吃出些味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