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牢记江总书记关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吕梁苦干五年解决五大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3
第1版(要闻)
专栏:

  牢记江总书记关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吕梁苦干五年解决五大难题
  本报太原1月22日电记者刘伟报道:入冬以来,记者到吕梁地区采访,上坡下沟,走村串户,吕梁山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欣喜不已。当年江泽民总书记关心的种田、饮水、行路、看病、上学五大困难,目前已基本得到解决。
  5年前的1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视察了吕梁山区,写下“艰苦奋斗振兴吕梁”的题词。吕梁是革命老区,又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重点贫困山区,当时,全地区有143万贫困人口,占山西贫困人口的1/3。当江总书记了解到老区人民在种田、就医、行路、上学、吃水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时,语重心长地要求吕梁的干部发扬老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贫困山区的群众通过自身的开发,改变贫困现状,并亲自确定了五项基础工程:解决晋绥老区蔡家崖乡人畜吃水的问题、重修当年贺龙指挥修成的兴岚公路、新建一所专治地方病的中心医院、建设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和一处培育脱毒马铃薯的优良品种基地。
  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吕梁人民经过5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治穷又治愚,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多万亩,改造加宽了原有的300多万亩山坡上的人造梯田,新建189万亩机修田,同时新增经济林200万亩。
  总书记惦念的吕梁山区群众吃水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吕梁地区干部群众同心协力,5年兴建人畜吃水工程386处,解决了5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82.5%的自然村告别了以往没水吃或吃雨水的历史。沿着弯弯的黄土小道,记者登上临县明塔旺村李家舍山梁。村委会主任李志玉告诉记者,5年前,伫立寒风中的总书记豪迈地指点面前的座座荒山说:“你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贫困的帽子甩到黄河里去!”李志玉对记者说,“当年总书记来视察时,咱村还是人畜共饮山沟的泉水,现时,全村人自己动手打了65米的深井和30眼旱井,家家通了自来水,人均经济林达到3亩多。请转告总书记,咱村的贫困帽子,现在已甩到黄河里去啦!”
  记者来到吕梁地区所在地离石市。以往,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区,公路极少。在江总书记题词精神的鼓舞下,在交通部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仅是离石、临县、柳林、石楼四县的群众,勒着裤腰带自发地修公路,5年间集资10个亿,削掉125座山头,以往出门难的吕梁山,贯通了1万多公里的公路。
  吕梁变了样,关键是干部带了头。省委书记胡富国和省长孙文盛把江总书记视察过的临县和兴县当做自己的联系点,先后16次和14次到吕梁,帮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省直机关先后有1400多干部深入到吕梁844个村子里扶贫;吕梁地委和行署5年来共派出1800多名干部到1500个特困村任职,带领群众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使21万人越过了温饱线。
  治穷关键是治愚。5年来,吕梁山区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狠抓了当地的基础教育。仅群众集资办学,就累计投入7亿多元,目前吕梁已基本消灭了土窑洞教室,新增校舍170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村村办起了卫生所,乡镇建有中心医院;累计投入资金2380多万元,在农村办科技培训班,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集训农民群众680万人次。吕梁地区80%以上的村健全了“两议五公开”的村级管理制度,全地区从地、县、乡三级机关中选派干部到1480个特困村担任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用自己的双手走开发式脱贫致富路。
  5年来,吕梁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10%以上速度递增,财政收入每年以12%以上速度递增,1998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0公斤,人均收入达到1417元,平均年增169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