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阅读
  • 0回复

让红丹山绿树成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02
第2版()
专栏:

让红丹山绿树成荫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在没有落雪的冬天,那为黄沙覆盖着的沂蒙山显得更加枯黄。也不知翻过多少这样干枯的大山,在我们的面前突然出现几个高耸入云的翠绿的山峰。老远就可清楚地看到那山上的稠密的小树,我问走路的人们:这几架高山叫什么名字?人们只说,沂蒙山区有这样多的山,谁能都叫上名字来呀!只知道那个高的是红丹山。
我的目的地,是到沂水县西北的高家楼子村,我可不知道那高家楼子村到底在那个山窝里。沿着人们告诉我的小路往山里面爬。下半晌,我们又翻过了一架黄土山,再往上爬就是长满密密层层的小马尾松的大山了。山顶上有两个小孩赶着一大群羊,还亮着嗓子唱歌。我问他高家楼子在那里,他用鞭子一指说:
“翻过这座红丹山就是。”
“林场在那里?”
“林场就在村东面,张宗文到集上去啦!”
我们走过了这没有街道的高家楼子山村,来到村东最偏僻的一个小地方,那大门前面的一片土地上,是稠密密的白杨树秧,进到院里也是些树秧。张宗文果然没在家,院子里有几个人背着口袋,看样儿是来送树种子的。那些人们只是说,你找张宗文?我们也是找张宗文的。等了没大会,一个黄巴巴的干瘦老头进来了,他穿着一身有补绽的蓝制服,提着小竹篮,嘴里噙着旱烟袋。屋子里院子里的人乱给他打招呼。他的小屋里顿时热闹起来。
张宗文办完了那些送松种子、计划冬季造林的事情后,就点着松枝,一面烤火一面和我谈起来。
张宗文记得多清楚呀,他说他是一九五○年六月二日来到这高家楼子的。他来这里以前,县长曾找他谈话说:老张,你看咱这沂蒙山有多么干旱呀,连棵树都很少看见,现在咱们要在高家楼子那个区成立个林场,把那大山都栽上树,就能保持水土,群众也有烧的啦!县长恐怕老张不愿去,还特别提出:为啥叫你去呢?因为你是党员能联系群众;再说你的年纪也大一点,能单独地在那一个地方工作。张宗文回答道:我服从工作需要,哪儿用着我就到哪儿去。
他来到区里,区里的同志也很欢迎。可是林业工作是个新工作,区里不知道怎么办,张宗文也不知道怎么办。张宗文想,没办法也得想办法,反正把这些大山都种上树就免了风灾和水灾啦。这山一架又一架,谁知道有多大个面积呢?他首先确定把这大山都步量过来,看看这黄土山,石头山到底有多大,然后才能知道栽多少树。知道多少年才能改变这大山的干枯样。他早晨带着几张煎饼扛着小镢头出去,晚上回来。每到一座山,总要扒扒那里有多厚土,是什么土,那块地方有多大;他问那山上做活的人、放羊的人,向他们打听这山上的历史情况,人民穷困的原因。张宗文不会写字,他每天晚上请区里的一个区联社文书给他把材料记下来。
老张为了更好地接近群众,就把自己那个小行李卷搬到红丹山东面的高家楼子村来。高家楼子村的党支部当天开了个会欢迎他。从此,他和高家楼子村的党员群众就一天天地熟悉起来了。
张宗文一心想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他像发了迷一样,白天步量荒山,夜里就去高家楼子村向群众宣传。他常常给群众算细账:一亩地能栽五百棵马尾松,第二年它就能发五个叉,第三年就发二十五个叉,第四年……第五年就可割一千五百斤柴。这带的柴挺贵,平常也得旧币一万五千元一百斤。就是这最不值钱的东西,五年后每年收入也要换他二、三百斤粮食。可是这黄土岗子地,一亩地收好了也就是百十来斤。如果种上苹果核桃,到熟的时候,就会砸得你们满头疙瘩。人们听得嘿嘿地笑着。老张见了那些在荒山上刨草根种荞麦的人们就说,你们刨荒山,再一下大雨,就把这黄土冲走了,山外河边的群众更遭殃,把好地变成了黄沙滩。我们山区的群众得靠山养山才行哩!群众也觉得老张说的对,红丹山和别的这些大黄山,再不造林,就真的要山穷水尽了。找张宗文闲扯的人多了,张宗文的小屋里慢慢地热闹了起来。
二十天后,张宗文步量了三万多亩荒山地,那 个文书也为他记了一本厚厚的材料。每当老张步量荒山疲倦的时候,他就坐在石头上,一面吸着烟,一面瞭望那一架又一架的老荒山。一个人在这些大山上能占多大一点面积呀,艰苦和困难威胁着他,可是县长的话却在鼓舞着他,几年后这里的群众就有了收入,把这大荒山都造起了林来,又为国家增加多少财产呀!只要党员带着群众向党指的路上走,没有办不成的事。
多雨的夏天来到了。张宗文开始实行他的雨季造林计划。一下雨,他就领着积极分子到红丹山去栽树。群众看着党员干部到红丹山栽树,心里也挺热乎;但又怕栽了自己得不到利。有人问张宗文,栽上树是不是归自己有。张宗文说,保证谁栽归谁有,只是树苗钱将来要还公家。高家楼子的人们动起来了,这一个雨季,他们把红丹山栽得差不多了,加上红丹山附近的大山总共有八十多万棵树,并且大部分都活了。这时张宗文向这个村上宣传,向那个村上宣传,他说咱们这些山再种上核桃树、栗子树、苹果树不是收入更大了吗?到那时咱们这带山上雾气腾腾的,青山红果,有多好。咱们这山里再闸上山沟,喂上鸡鸭和牛羊,咱们不是种了好多柞树吗?再喂上蚕,到那时候,同志,你们穿的就不是这么破烂了。冬天穿羊皮袄,夏天穿个绸子褂,鸡蛋鸭蛋就够你吃的啦!群众听了笑着想着这黄土山的未来。这时张宗文心里像开了花一样的快乐。他说:十年到八年,一定要把黄沙地变成“刮金板”。
张宗文来到这红丹山旁的高家楼子村,已经三个月了。这三个月里面,他生活上遭受到严重的困难。县财政科里说林业部门是新部门,怎样供给还没规定好,张宗文这时候要从家里拿煎饼出来吃,他家离这红丹山有十八、九里路,张宗文没空回家,就叫他老婆把煎饼烙好送到善疃集上,再叫赶集的人们给他捎回高家楼子来。有一次他回家了,他老婆说:
“你这革命革的连饭也闹不上啦!等几年你再老了咋办呀!”
“现在我们的供给还没规定好,等到领了给养再还给你呀!”
他和他老婆都嘿嘿地笑了。张宗文这三个月里,全凭家里送煎饼和咸菜来生活,没有咸菜的时候就烧点开水泡煎饼吃。高家楼子村的人们,在张宗文家供应不上的时候,也常拉着他到自己家吃顿饭。
县里建设科长来检查他的工作了,见他吃凉水泡煎饼,问他:“你就吃这个呀!”
“可不是”,张宗文一面吃着笑了笑。
其实老张这时吃饭那里论顿,什么时候饿了,就泡个煎饼吃,白天整天在山上跑,晚上得和群众一块打封山造林的谱。第一年,张宗文动员了八个村上的群众造了林。他亲手把八十四万棵树苗分给村里的群众,然后又看着群众把树栽上,那些小树在这有点黄土的石圪梁上长起来了。
第二年的春天,造林的工作被提到区委会上来研究了。在造林的时候,全区的干部都下手了,光马尾松籽就播种了八百多斤。
到一九五二年,那些马尾松长有一尺多高,树荫像个铜盆那样大。红丹山青茫茫的,附近这几架大山也青起来了。这时村上的人们和张宗文到山上跑得更勤,张宗文在下雨的时候,就披着蓑衣到小山沟沟边上蹲着看。他眼看着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没有过去混了。那高家楼子村正中流过的一道白沙河,也被清水涮深了。房子被水冲毁的危险再也没有了。
我来到红丹山的第二天清早,和张宗文到红丹山上看看那些小马尾松。张宗文说:
“这红丹山上的树种可多啦,以后我们就多栽这种树。咱们到山上看看你就知道啦!”
老张先领我到村东的苗圃里,那小马尾松苗苗叶子冻得有点发红。我问张宗文:
“这马尾松有多少呀!”
张宗文犹豫了一会说:
“那可说不了,光这高家楼子村也得有几百万棵呀!”
一条小路的西面,有一大片已经落叶的小树苗,张宗文说那是棉槐。这个树种可好,在这山地里肥料缺,它的叶子三百斤就能顶一百斤豆饼。一家栽上几亩这个树,肥料问题就解决了。
老张一心要我把这山上的树种都看完,我们沿着小水沟往红丹山上爬。他有些发喘了,还是不停地爬,每看到一类树种总要给我讲上一番。他说这干叶子的是栗子树。那一大片是苹果树。他不止一次地摸着那一二尺高的冻红的小树条,说那是乌桕树。十五年以后每棵能结一百斤种籽。这种籽皮上有一层蜡,除了出蜡外,还能出二十五斤青油,那可是擦机器的好油,麻参饼还能上地药虫子。今年春天这几架山上栽了八万棵,百分之七十都成活了。
要看完张宗文领导群众种的小树,可不是一天半天的事,四五万亩面积的树,都在那大山上。光这红丹山也得爬半天。我们已爬到红丹山的半山腰,张宗文老头看样儿实在有点累了,可是他仍然往上爬,他这里瞧瞧那里瞧瞧,猛的弯下腰对我说:
“这就是杜仲树,十几年后就能出胶,就是造胶鞋、汽车轮胎的胶,种这种树,对国家工业化的作用可大啦。我们已经培养了八千多棵树苗。”又走到一个山坡上,老张摸着尺把高的小枝条问我:
“你说这是啥树吧!”
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老张兴奋地说:“这是女贞树。这个树可有味哩!有一种小虫专门吃它的叶子,它一面吃一面屙屎,屙的满树枝上白花花的,然后再把那树条条割下来熬成蜡。这种蜡就是造蜡纸用的蜡。”
老张说这说那,又反问我:“你说这些树种都从那里来的?咳,可远啦!这些树种都是从安徽弄来的。这二年我光琢磨种用处更大的树啦,我要把南方的树种也搬到北方来,你知道不,我院子里用草盖着的就是南方的樟树,福建松,也没冻死呀!”
为了把黄沙地变成“刮金板”。五十多岁的张宗文这里跑那里跑,很多山他都管起来了,几十里几百里的人都到这里吸取他的经验。
他为了工作,离家十几里路却成半年的不回家。不久以前,他病了。他老婆领着孩子来看他,高家楼子的人们都去看他老婆,向她问好。这个说老张把我们的大山弄好了,那个说我们这片片亏了老张同志领着种树,我们这里也有柴烧。
张宗文的老婆在高家楼子村,不断地领着小孩到村边上看看那巍峨的红丹山,看看那周围的群山,自言自语地说:山是变了。她给张宗文说:
“这几年,你在这里办工作办的挺好!好好办吧,赶明把咱们家那一带的山上也栽满树,就再也没有水灾旱灾了。”
到红丹山的第三天早晨,老张领我又到红丹山半腰里看看。
我们出村没多远,老张在一条小河边上站住了,他看着那股哗哗啦啦的流水,好久好久,才说:
“过去,这红丹山上没有树木,下雨的时候流一天混水两天清水,就完了。你看现在是清水长流了吧!已经二年啦,天旱的时候水也是这样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