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实干精神——在杜重远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3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峥嵘岁月

  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实干精神
  ——在杜重远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王生洪
  杜重远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英勇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泽民总书记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正确地走向未来。杜重远和无数革命先烈所走过的道路、所开创的业绩,就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是我们今天和明天继续前进的基石。
  杜重远先生一生经历曲折,在许多方面卓有见识和建树。我主要就杜重远先生在办实业、办杂志、办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创办实业抵抗外国侵略
  杜重远先生是实业救国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实践者。他白手起家,历经艰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机器制陶工厂——肇新窑业公司。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提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21条。年方18岁的杜重远毅然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报国的志向鞭策杜重远发奋读书。1918年杜先生东渡日本。1923年,杜先生学成回国,当时摆在他面前还有一条为官之路,但他决心“用我所学以贡献于祖国”,“创办实业,抵抗外国的侵略”,坚定地踏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杜先生的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举步维艰。鉴于我国是一个瓷器国(英文瓷器是china),而当时由于工业落后,以致我国这一几千年相传的“国产”在世界市场上一落千丈。到日本后,杜先生前往东京工业专科学校专攻陶瓷业。回国后,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杜先生亲自募股集资,为此耗尽心血,遍尝艰辛。由于资本募集一时不敷所需,他决定“从小做起”。砖瓦厂由小到大,3年后建成了德国式哈夫曼大轮窑,年产砖瓦8000万件,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利权20万元以上。在经营砖瓦厂的同时,杜先生为办瓷业积极准备,调查原料,购置机器,建筑厂房,物色培训工人,无一不是亲历亲为。1929年肇新窑业公司成功地产出了第一批机制瓷器,其产品质量不断上升,能与日本工厂的产品及各种舶来品“较一个高低”,且产量日增,终取日货以代之,每年为国家所挽回的利权在1000万元以上。
  创办《新生》为求民族生存
  《新生》杂志创办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步步进逼,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此时加紧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新生》从创刊到被迫停刊,历时仅一年零四个月。作为一本刊物它的有形的生命并不长,但它的影响与生命力却十分久远。
  《新生》以唤醒民众抗日救亡为己任,将广大的民众,尤其是贫苦的中下层民众作为自己的读者对象。在《新生》发刊词中,杜先生写道:“在现在必须使大多数民众,对于中国民族的地位,帝国主义的侵略,有深刻的了解,对于民众自身的任务与前途,有切实的认识,方能唤醒民众的勇气和决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对“未来中国新生的生力军”青年一代的关心和引导。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杜先生和《新生》对于彷徨的青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予他们人生的扶携。《新生》曾连续刊载杜先生撰写的进言青年的文章,文中杜先生分析国难的原因,指出“在政治方面由于封建残余的存在,在经济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因此我们这个国难远在千百年来的顽固积习,近在几十年来外受帝国主义的摧残压迫,内遭军阀官僚的横征暴敛”。谆谆告诫青年,“在这帝国主义发狂,军阀官僚横行的时代”没有青年个人的出路,“惟有认识病源,看清目标,结队成群,共同前进,才是唯一的出路”。号召青年“放下消极的愤慨,负起积极的责任,努力!努力!”
  当时由邹韬奋同志主办的《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禁。为了保持这块抗日宣传的阵地,杜重远先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利用其实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身份,创办了《新生》周刊。从韬奋同志手中接过火炬,“在黑暗中燃烧着向前迈进”,这无疑是一种英雄壮举。新生的《新生》,没有因为《生活》的前车之鉴,产生有丝毫的退缩,相反以更加充实的内容、更加犀利的笔锋,揭露日寇的暴行,抨击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这方面,尤以杜重远先生亲笔撰写的“老实话”专栏文章为代表。在《新生》遭到查禁后,杜重远先生将文字上的斗争转为法庭上的斗争,大义凛然,英勇不屈,谱写了《新生》战斗的强音。
  创办教育培养有志青年
  作为一位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杜重远先生早就认识到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始终关注教育,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1934年,杜先生就提出:“中国此后能否和日本拼命,就在能否将这大于日本九倍的中国大众训练组织起来,走在一条路上。”1938年,杜重远先生毅然舍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婉拒了国际友人的盛情相邀,奔赴艰苦落后的新疆,担任新疆学院院长,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新措施。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杜先生为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欢欣鼓舞,他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飞跃,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深刻命题。在新疆学院,杜先生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有民族感情和责任感的抗日干部和建设人才。
  他深感中国旧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不适国情,不切实用”,主张:“第一,置教育于生活之中,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也就是生活,免得读书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毛病;第二,训练学生极端的耐苦,然后可当大事,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思。”他要求新疆学院教师和学生面向实际、面向生活、学用结合。坚持“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在学校里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杜重远先生本人在从事繁忙的学院管理工作的同时,亲自给学生讲授政治,讲授文学。他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精深的文学修养,使他的授课备受学生欢迎。在杜先生的主持下,新疆学院成为培养抗战干部的基地,锻炼人才的熔炉。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杜重远先生一生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贡献了他的全部才智和力量。“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这是吴玉章同志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评价。我认为杜重远先生无愧于这样的评价,杜重远先生的爱国理想、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继承。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委统战部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