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王火和他的《霹雳三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3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王火和他的《霹雳三年》
  何启治
  今天稍有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1946年6月到1949年6月,是血火交炽、惊天动地的三年,是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反动政权走向大溃退的三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人民共和国在历史的阵痛中即将诞生的三年。王火的长篇小说新著《霹雳三年》,写的就是这三年间在祖国大地上发生的、我们不该遗忘的历史故事。
  小说由夏强和雷丹这一对既是恋人又是记者的主角来串连故事,以那三年的上海和南京为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用浓墨重彩十分真实地描绘了那一场举世震惊的方生与未死、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于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时代大背景下,国民党统治下的“首都”和大都会所发生的经济崩溃、民不聊生、伪国大贿选丑剧、地下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爱国民主人士和热血青年的奋起抗争……五十年前纷繁复杂、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情景,便生动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小说还以大跳跃的笔触,描述了几十年后夏强陪伴他的哥哥夏国作故地重游的经历,从而给读者以更加浓重的沧桑变幻的感觉。在这些历史的叙述中,多有作者直面人生的凝重的思考,乃至他与生者和死者的对话。忧患意识,沧桑感慨,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而小说对这几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十分逼真的回眸和披露,又使作品平添了相当珍贵的文献价值。
  艺术作品的个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王火小说一贯的艺术追求。如同王火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长卷一样,《霹雳三年》这部长篇小说确实有作者的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也有众多他所熟悉的人物的影子,甚至他用真名写到的如胡适、李宗仁等人,他都亲见过,或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但小说毕竟是虚构的艺术。王火在《霹雳三年》中所致力追求的依然是使自己拥有的生活小说化。只是在这部用记者的笔法写记者生活的小说中,作者有意让它的节奏快一些,纪实色彩浓一些,以求和读者拉近一点距离。然而这一来又似乎难免减弱了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再加上也许是小说的主人公太接近生活的原型,作者在描绘塑造小说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时反而不能淋漓尽致、挥洒自如,以致一些次要人物如“花生米”裘珍珠、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白南史、国民党元老雷香山等倒显得更加鲜活灵动一些。这不能不说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不足之处。
  然而毕竟瑕不掩瑜。《霹雳三年》无疑是一面清晰可鉴的历史明镜,是可以让我们从中把握历史的教训,并由此反思现实而获取教益的优秀作品。
  以史为鉴,可以明是非,辨美丑,知兴废,尔后方可选择正确的道路,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今天和更辉煌的未来。
  一代作家自有一代作家的责任和贡献。王火已是眼有残疾的七十五岁的老人。《霹雳三年》是他晚年付出了许多艰辛的精心之作,也很可能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此作当然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五十周年的献礼书之一。作为编者,我对挚友王火自是满怀祝贺和感激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