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走进艺术的生命之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3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走进艺术的生命之门
  张永清魏少林
  当前,实现我国文艺美学面向现代化的转型已得到了普遍关注。但是,如今最重要的是做一些切实具体的理论建构工作,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刘建军、段建军的《文艺美学》(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一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写作问世的。它对于重建我国文艺美学这一时代课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文艺美学》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理论根基,有选择地吸纳中外美学思想来审视、探究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文艺美学》一书正是从中西美学的丰富思想中吸取营养,从生命视角切入将中西文艺美学打通,以此来建构新的文艺美学。作者在论述艺术的唤情作用时,将克莱夫·贝尔的主张与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序》和李渔的《闲情偶寄·曲话》中的见解一同拿来印证;在阐述审美态度问题时,将西方的审美距离说与中国的古代文艺的虚静说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所共有的本质;在论述喜剧精神时,将柏格森《笑》中的思想与先秦诸子的思想放在一起,指出两者的异同等等,都显示出了作者力图整合中西美学的努力。《文艺美学》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人学主题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马克思在他早期著作中,就非常强调生命与艺术的关系,他所提出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以及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命题,就是他这一思想的最有力的确证。《文艺美学》一书所提出的文艺创造是对现实规律的发现,“发现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现实,使其尽快朝有利于人生的方面发展”的主张;文艺活动是人类众多社会劳动之一,也是人类众多存在方式之一,文艺创造和文艺接受活动是人的对象化存在的主张,就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自觉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立场,从根本上避免了本书所提出的生命论文艺美学陷入非理性主义的危险;同时,从人的生命角度立题,又克服了我国以往的美学理论过分强调审美活动的理性、社会性和物质性,忽视审美活动的感性、非功利性、个体性和精神性的缺陷,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文艺美学》一书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理论思辨,作者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力求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作者认为,文艺创造是“作家艺术家为了满足人们爱美追求美的需要而发现美,并通过艺术实践使其破天荒第一次降临人间的活动”。文艺创造活动既是对真实和美的发现,又是对人的审美视野与心灵结构的拓展。在审美需要一节,作者认为人的审美需要是对形式的需要,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生命情感形式,它的有机统一性、变化多样性和韵律节奏性,符合人之本性规律,蕴涵着人类对自由创造的渴求。因而,审美需求作为对艺术形式的需求,是自由创造的需求。这样的见解,就不像以往那样,仅仅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审美需求,而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从人的生命生成与艺术的关系上来理解审美需求,从而将人的审美需求与人的其他需求区分开来,道明了审美需求的本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