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阅读
  • 0回复

重视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1
第7版(国际)
专栏:院士园地

  重视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作者简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家。生于1923年,江苏无锡县人。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于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学方面的贡献,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应外国友人的邀请,自传已在国外出版的综合生物化学丛书(生物化学史卷)发表,邹承鲁对当代生物化学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基础研究是个常识性但又常被忽视的话题。
  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必须经常能动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改造自然必需首先认识自然。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正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活动。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改造自然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每一个以改造自然为目标的应用研究或设置明确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通常称为应用基础研究,都必须首先认识所企图改造的对象。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每一步深化,也必然会在适当的时期对改造自然产生影响,时常是巨大的。例如原子核分裂研究产生了原子能工业,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建立了基因工程等生物大工业,而且导致了农业育种和遗传疾病治疗方面的革命等等。人类社会的近代文明几乎无一不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体现。基础研究的成果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从长远看却是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当前生物学领域内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虽然也是一项基础研究,但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对基础研究的忽视必然造成创新能力的丧失,必然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我国面临的某些问题,不能不说是长期忽视基础研究的结果。为此我建议,在长期以来所提的口号“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后面加几个字,改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计划研究与自由探索
  以认识自然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和以改造自然为目标的应用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有所不同。前者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因此除可以明确总体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自然科学史上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物理学上牛顿力学的建立、电的发现和电学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学上从新元素的陆续发现到门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学上细胞的发现、孟得尔遗传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都已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影响。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在所有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在本世纪100项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青霉素、半导体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别获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诺贝尔奖,这些也都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近年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成果,如超导现象和新超导体的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癌基因的发现等,也仍然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必将在21世纪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在我国科学界流行的追赶国际科学发展热点,体现在对根据国际科学发展热点设定计划项目的高强度支持,这对我国科学努力追踪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无疑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设定计划项目的多数已经是全世界科学家辛勤工作了多年,好比我国的大庆油田已经开发了30多年,在大庆地区再发现新的大型油田的可能性大概是微乎其微的了。我国现在以大部分的投入集中在世界科学发展的热点,是否有点像在大庆地区投资去寻找新的大型油田。当然热点领域的研究往往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既要重视热点领域,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又要鼓励和支持到那些目前虽然还不是热点,却有重大科学意义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去进行自由探索。二者的关键都在于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这样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没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进入热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成果,最多也只能为前人的学术思想锦上添花而已。
  加强我国基础研究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体现在SCI论文数的逐年上升。但是百余年来的科学落后,又限于国家财力,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毕竟有限,再加上科学体制方面的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SCI论文数仅占全世界的1.8%,而在质量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至今还没有在我国土地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和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是极不相称的。
  造成我国基础研究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对于投入不足谈论较多,诚然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确实低得可怜,研究与开发仅占国民总收入的0.6%,基础研究又仅占其中的2%,而发达国家一般则分别约为2%和15%;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5%和10%相比也相去甚远。但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科研体制上的问题,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有限的投入使用不当,效率太低,研究人员虽多但取得成果的人太少。造成这种现象是多年来大锅饭和铁饭碗制度,缺少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的结果。对于工作卓有成效的和虽然取得大量资助却并无多少成果的没有区别地对待或区别甚微;甚至相反,对虽然没有取得国际科学界承认而仅凭自我吹嘘或媒体烘炒的“成果”大力支持,而对按客观标准判定的达到国际水平的研究熟视无睹。这种导向只能助长歪风邪气,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健康发展。
  党中央现在提出以科教兴国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这正是我国科学发展最关键的时刻,也是科教体制转变的重要机遇。乘此东风,我建议:除必要的项目计划研究外,必需根据投入产出比,大力加强对那些有国际科学界承认的成绩的科学家的支持,减轻他们的行政和其他负担,使他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自由探索,使他们有可能作出重大突破性成果,以推动我国科学迅速走向世界,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