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对子孙后代的承诺——烟台市致力创建生态文明城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5
第1版(要闻)
专栏:

  对子孙后代的承诺
  ——烟台市致力创建生态文明城纪实
  姜文强刘磊
  烟台市最近向子孙后代作出了庄严的承诺:把烟台建成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承诺,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拥护和响应。
  保卫碧海蓝天
  烟台人重视环境建设,首先从城市规划入手。90年代初,烟台市就聘请了新加坡高级城市规划师刘太阁先生为顾问,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指导制定烟台市区整体发展规划,以生态结构组合城市,将城市划整为零,进行“滨海组团式”的五区城市建设,使各区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如今,烟台市各区间隔适宜,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已见端倪。
  在产业调整和大规模的市政基础建设以及旧城改造中,烟台市共有20万人由市中心迁移近郊甚至远郊,中心城区户籍人口减少了近10万。近几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搬迁治理了位于市区的烟台造纸厂、钢厂、铜材厂、印染厂等33家企业。
  在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同时,烟台市又把目标盯在“碧海蓝天”的建设上,以唤回滨海城市净水、净土、净气。他们首先大刀阔斧地砍掉15个万吨制浆能力以下的造纸厂,取缔28个污染水源的小电镀厂,拒批100多个内外资污染项目,扳掉9万多个冒黑烟的烟囱,停止市区的摩托车挂牌,强制报废2500余辆老旧机动车,车辆全部使用无铅汽油,并安上净化装置。市区及城乡结合部1吨以下的各种燃煤锅炉、浴用炉、茶水炉、饮食炉全部改用气、油、电等清洁能源。为避免居民冬季取暖造成燃煤污染,全市先后建起了19个集中供热小区……
  为了增大城市“肺活量”,烟台市千方百计建设市区森林和绿地。利用旧城改造的空地,建造草坪和街心花园;利用楼前楼后、道路两旁的点滴空间,见缝插针地营造充满大众情调的“绿色城墙”和“绿色围墙”;开展了全民绿化达标竞赛活动,商城广场、APEC广场、天地广场、河边广场、边海路广场等多处大型广场绿地相继建成;在市区周围海域,大力培植以藻类为主的“海底森林”绿化工程……
  特殊的“碧海蓝天”保卫战,使烟台市的自然生态大为改观。全市11个集中水源地的水质,14个理化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7条河流、3个海湾的生态环境均达到可供养殖的标准,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1%,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7.67平方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9分贝,烟台成为名副其实的静谧温馨家园。市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五个区大都符合一级(优)的标准。
  循环经济新模式
  工业污染是破坏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也是烟台市创建生态文明城治理工作的重点。80年代末以来,他们高点起步,超前防范,创造了“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新模式。
  如今,市区的工业污染源不仅全部达标或实现了零排放,而且有较高的资源回收利用率。城市“白色污染”是令人头疼的事,烟台市石油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开始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研究,开发出先进的废塑料油化技术,日可处理废旧塑料10吨,年处理量可达3000吨,生产成品燃油2100吨,可吞掉全市废旧塑料排放总量的三成多。像这样从事资源再生的生产企业,仅市区就有80多家,年创经济效益2.4亿元。在烟台市郊区,资源再生生产也搞得红红火火,出现了许多靠“吃”工业废料而富裕起来的村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塑料村”、“秸秆乡”、“煤灰镇”。
  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烟台“循环经济”模式向更高层次迈进。这已成为烟台文明工业的发展趋势。全市“闭环式城市生态工业链”已经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在内的多种产业领域,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科技支撑了烟台的“循环经济”新模式。烟台市在建立“环境工程设计院”和“环境保护科学院”两处研究机构的同时,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单位广泛联姻,先后研究出超临界流体和溶剂萃取等多种先进技术,用于废物无害化处理、回收利用和资源再生领域。一些技术成果还解决了我国冶金工业污染治理工作的重大难题。
  全民参与,依法治污
  去年10月,为保护市区的绿色,迎接APEC交展会,烟台市组织了一次“同心护绿”行动。消息一传出,立即有60家单位的数千人,认领了50多条路段6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后来,要求“护绿”的市民越来越多,有关部门便在南山公园开展了栽植纪念树活动,一时间上千名市民提着水桶、扛着铁锨,浩浩荡荡地上山争植“爱情树”、“成长树”、“常青树”、“成人树”、“八一树”、“缅怀树”、“友谊树”,每棵树上都写有植树人的姓名,以便呵护,“同心护绿”变成了“同心植绿”。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演变成了今天的“生态保护志愿者行动”。
  城市生态环境,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维护,也需要政府行为这个硬杠杆,将其托到一个新高度。烟台人把保护城市生态的愿望变为“铁律”,以法治污,以法治市。他们先后出台了《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37个地方城市生态文明方面的规范性法规文件,使生态文明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在部分乡镇建立起生态环境专管机构。
  政策向生态倾斜。针对创建生态文明城的要求,鼓励和扶持与城市生态相关的产业项目,增加生态环保事业的预算拨款和补贴,对无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在贷款和其他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使全市的各种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
  洒辛苦汗水,结丰硕成果。烟台市在争创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中,获得了一项项“单打冠军”:“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透过这些荣誉,我们看到了烟台市“创建生态文明城”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