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新兴县里无差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兴县里无差校
  本报记者毕全忠
  不久前与首都一些新闻单位的同行采访广东省的教育事业。一到广州白云机场,我们就被省教育厅的同志接上汽车,向广东西部山区驶去,下午到达云浮市所属的新兴县。我们都很纳闷,为什么把我们先拉到这个不出名的山区小县来?但是很快我们就感到不枉此行。
  首先接待我们的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梁永贤对我们说:“新兴县是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县,也是全国文化工作、教育工作、体育工作和民政工作先进县,还是全国七个农业持续高效示范区之一。”五个“全国先进”加一个“全国示范”!使我们顿生“有眼不识泰山”之感。
  接下来,新兴县县委书记张国权的一席介绍更让我们敬佩不已。新兴在广东属经济欠发达县,全县42万人。1993年前,县财政靠省里补贴。1993年,县财政收入达3640万元,财政补贴取消了。也是在这一年,全县教育实现了“两基”。到1998年,县财政收入达1.2亿元,可支配财力为9000万元,仍不算富裕。但5年来教育事业却得到很大发展。县委、县政府看得很清楚,新兴这样的县要发展,必须首先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科技进步。因此,多年来一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县里在政策上对教育事业实行“四优”: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先规划、资金优先安排、问题优先解决、人员优先配备。多年来县里可支配财力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每年超过50%,去年达4800万元,镇财政用于教育的则占70%左右;教育建设工程的各项收费,一律优惠,可免的免,可减的减,可缓收的缓收;有关支持教育的政策要优质实施,就是用足、用活,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学校布局、教学设施、校长和教师的配备等则要优化。这“四优”充分体现了教育事业在新兴县里的地位。
  “四优”之下,新兴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扎扎实实,步步见效,这可以从县里的几大“战役”看出来。
  1993年全县实现“两基”后,县里立即提出为巩固和提高“两基”的成果与水平,必须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首先是解决住房问题。于是决定从1994年起,3年内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到1997年底,县镇共投入1.26亿元,建成26个教师村,全部解决了教师住房问题,全县教师家庭人均18.9平方米,高出全县人均0.9平方米。当县委书记张国权领我们参观漂亮的教师村时,他说:“县机关还有近百名干部的住房问题没有解决,但大家对建教师村都很支持。”
  新兴县在197所中小学中确定61所为薄弱学校。县领导认为薄弱校的存在是个严重问题。义务教育应当是“均等教育”,每个公民都应享有接受合格的、标准水平的义务教育。不能一部分人能上好学校,一部分人不能,或者要花钱择校才能上好学校。为全体公民提供合乎标准的、良好的教育机会,是政府的职责。因此县里和各镇从1996年起,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要求,投资8000万元,用3年时间,彻底改造全县薄弱学校。到我们去采访时,第一批61所已改造完成,第二批30所也即将完成。可以说,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看,新兴县里已无差校了。我们要求看最差的学校,县里让我们到农村中去随便看哪所。我们参观的镇办蚕岗中学和村办官洞小学,都很漂亮。县里说,再没有更差的了。
  离开新兴时,我们感到这个县正如它的县名那样正在兴起,前途未可限量,因为它的教育事业方兴未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