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如何认识通货紧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如何认识通货紧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赵晋平
  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定义,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价值含量上升而造成的名义物价下降。通货紧缩一般用来形容通货、信用的收缩,但并不是所有的通货、信用收缩都会带来名义物价下降。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会出现物价下降,但这时的物价下降是由于商品价值量减少引起的实际物价下降,而并不是由于纸币价值量(含金量)增加引起的名义物价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混为同一现象。
  从理论定义来看,通货紧缩似乎只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货币现象。但是,由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仅从物价下降的货币表现来看无法区别于劳动生产率上升等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物价下降现象,也不能明确反映这种现象对实际经济的危害性。因此,人们往往给通货紧缩赋予实体经济的内容,将通货紧缩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作为认识和判别通货紧缩现象的依据。
  第一,物价水平在较长时期内呈下降趋势,而且物价的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量的明显增长。第二,货币供应量增速放慢或负增长,商业贷款规模下降或增长明显减缓。第三,全社会生产的开工率下降,GDP出现负增长或实际增长持续低于潜在的增长率水平。
  目前国内对通货紧缩的认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判断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物价连续下降和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出现经济负增长。我国目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没有理由判断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的含义就是物价连续、全面下降。据此判断,我国从1997年年底开始出现通货紧缩,目前的紧缩程度已经相当严重。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目前出现了轻度通货紧缩。
  按照通货紧缩的理论含义和主要特征来看,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把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等同,因为所谓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下降是美国“一揽子财政调整法”(OBRA)中为停止执行削减财政赤字法案所设置的条件,主要针对的是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而不是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认为已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的结论缺乏严格的理论根据,因为物价下降是判定通货紧缩的主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第三种判断比较接近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的物价水平持续下降。零售物价从1997年10月以来连续19个月出现下降,其中有11个月的环比物价指数是负增长。另一方面,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仅为6.8%,比1985—1997年期间年均17.7%的增长水平低10.9个百分点。可见,物价的下降并未带来商品消费额的增长。
  第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以M1为例,1990—199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9%,1998年则降低到11.9%,不到平均水平的1/2。
  第三,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1998年以来非国有企业投资的超低速增长说明,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四,全社会开工率下降。从1992年起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GDP增长率低于1978—1997年的平均水平。1998年三季度开始,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但仍然明显低于潜在的增长水平。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倾向。但是由于GDP总量、社会商品消费量、货币供应量等尚处于正增长阶段,因此,目前的通货紧缩仍在轻度范围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