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初登海上石油平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5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入大千社会品五彩人生

  初登海上石油平台
  本报记者曲哲涵白天亮
  6月5日上午,我们在海上航行了两个多小时后,渤海石油公司渤西油田QK18—1号平台终于以它醒目的桔红色跳入视野。
  平台由生活区和工作区两部分组成,台底距海面15米左右,共有10根支撑柱,平面面积各有450平方米。平台顶上是直升机坪。工作区即油气产区,分上下两层,有9根采油管直插海底。远远望去,平台玲珑如花,平稳似岛。
  “岛”孤人不孤
  中午12时,从平台顶部伸出的吊笼像一只大手,将记者分批“抓”到这个“孤岛”上。带队的渤海石油公司的领导介绍:“与陆上相比,海上平台空间小,活动受限制,但我们尽量将工人们的生活安排得舒服些。”除了整洁舒适的卧室,平台上还有游艺室,可收看到卫星电视。
  渤西油田从工作到生活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工人心理、行为活动的规律,比如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实行两星期一倒班。这样,“孤岛”上的人尚未体验到无法忍受的所谓“情感、社会剥夺”就下班上岸了,岸上“赋闲”的工人也开始渴望回到平台。尽管平台上实行全封闭管理,但这里的一切和外界并无两样,当班工人工作时专注的神情、巡视机器时胶皮靴发出的声声闷响、休班工人在娱乐室里爆发出的一阵阵纵情欢笑,一切都像是带了节奏,合唱着一首海上石油工人之歌。
  小平台高效益
  平台最引人瞩目的大概就是那盏“长明灯”了———工作区斜伸出几十米长的管道支架,用以燃烧伴生天然气。QK18—1平台每天开采并处理天然气40万立方米,但目前只能用掉15万立方米,由于存储成本太高,余下只好烧掉。据悉,天津电厂一期工程投产后,这里每天可供其20万立方米天然气,到时候可望“物尽其用”。
  QK18—1平台为渤西油田“母”平台,还要对QK173平台输送来的原油进行油气分离及原油脱水处理,经加压泵加压后,每天将共计800多立方米原油由海底管道输送到47.5公里外的岸上渤西油气处理厂。平台上生产区到处是纵横交错的银白色、黑色和桔红色的管道以及各种处理罐。管道多,接口也多,但整个生产区却没有一点油污,也闻不到异味儿,只有大小仪表的指针通过微微颤动告知你:一切正常,油气在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抽上来,其产量相当于陆上一个占地几十平方公里的油田。
  记者在生产区只遇到一两个工人,据说,整个平台工人总数不过22人,他们分班作业,每班6人,每两小时一次,检查仪表并测试空气中天然气的含量。这里的工人都训练有素,每个人都具备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很多人还“一专多能”。拿消防来说,平台上平均每30平方米就有一套灭火设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人包括炊事员都经过了严格的消防训练,一有火警,即刻各就各位。
  也许因为是在海上,也许是因为一切都那么规整有序,QK18—1平台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倘不经过采访,谁能想象这宁静的平台日日夜夜为共和国输送着那么巨大的能量呢。(附图片)
  渤西油田QK18—1平台全景。右侧为钻井船。刘宝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