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思路——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8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思路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综述
  戚聿东温胜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北京市经济学总会日前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举办了“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现将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综述。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与会学者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也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关键。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制度构架即内部机构设置和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目前很多已改造成公司制的企业,内部制度并未发生多少改变。董事会要么形同虚设,要么仍然是企业原班人马,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仍然是一个人说了算,监事会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散户股东更没有办法监督。所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解决制度构架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好。其次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是不同的。在现代公司中,代理人——经理掌握很大的权力,搞不好,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很多问题都出在内部人控制上。最后还必须形成企业经营者阶层。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国家干部不分,这样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经营者要以提高经营绩效为己任,而干部则有非经济的行为目标;企业经营者应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而干部则不然。二是企业经营者报酬可与经营绩效挂钩,而干部的工资级别则是国家统一规定的。
  有学者认为,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要通过明确规范股东、董事、经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国有公司制企业实现法制化管理。
  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与会代表提出,1994年以来,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进,不再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而是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因此,搞好国有企业的思路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第一,由过去更多地关注国有经济发展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由着眼于搞好各类国有企业转向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第三,由力图搞好搞活每一户国有企业转向“抓大”;第四,由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别实施让利等政策,转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按照十五大精神,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主要有如下几条:(1)实现政企分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政企分开有了实质性的措施。但后续改革仍要尽快跟上。(2)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变国有经济“无处不有,无所不包”的结构。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而且在很多领域,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调整出现了可能。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重点是向三个方面集中,即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企业集中,向大型化发展。通过国有经济的调整,还可以让出部分空间,使其他所有制经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3)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保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又使大多数国有企业能够以独立法人身份走向市场。这几年的试点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配套体制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变革,要使单个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的。(4)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培育一批优秀的大型核心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培育一批国有或是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不能因为韩国的某些大集团出现了问题就改变我们的方针。(5)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配套条件。(6)推进综合治理,实行减员增效。(7)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使那些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8)培训企业经理,逐渐建立经理人才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