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让农民过上“五个好日子”——德州万名干部下农村带来经济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7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农民过上“五个好日子”
  ——德州万名干部下农村带来经济新变化
  本报记者王连伟
  近日,记者在山东德州农村采访时发现,这个在山东省较为贫困的地区,许多地方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在德州市委组织的“万名干部下农村”以后出现的。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地处鲁西北的德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0%。近年来,由于一些农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不能深入,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趋缓,农民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德州市委通过组织下乡抽查后认为,农村稳,则全市稳;农业兴,则全市兴;农民富,则全市富。经济要上去,干部要下去。为此,今年初,德州市委提出了“万名干部下农村”的建议。
  德州市委书记赵克志说,“万名干部下农村”的任务目标,就是要让农民过上“五个好日子”,即:认真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理顺关系,让农民过上顺心日子;帮助农村找准发展经济的路子,让农民过上富裕日子;整顿干部思想作风,加强农村民主建设,让农民过上放心日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让农民过上太平日子;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过上文明日子。
  从今年3月开始,德州市选派市县各级干部10297人,自带行李、炊具,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此办法今后连续进行3年,干部每年轮换一次。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记者在德州市陵县、临邑县、平原县、齐河县农村采访时看到,“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实行三个月来,其变化很明显。
  “要致富,先修路。”记者通过对4个县6个村的采访发现,工作组进村后,首先都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改造,将原来坑洼不平的小路,改造成宽敞的柏油路。平原县三唐镇姚屯村原来的主要道路是一条仅3米宽的土路,工作组进村后,自筹资金,将原来的土路扩建成一条宽12米、长600米的柏油路,道路两旁还修建了排水沟,方便了农民运输;临邑县沙河乡乔家村的工作组,筹集资金10万元,对村内大街进行了开通、取直,修建了一条出村柏油路,并于6月4日开通使用;齐河县祝阿镇石门高村工作组筹资20余万元,为村里修整道路3公里。
  “万名干部下农村”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姚屯村老党员张全明动情地说:“市委给俺们村派的工作组真是咱党的好干部,他们不吃村民一顿饭,不喝村民一盅酒,只知道给村里老百姓办好事,让俺们早点富裕起来,他们真是太好了。”在临邑县沙河乡草寺村记者了解到,由市电信局和外经贸委组成的工作组,筹资80余万元,为该村实施了“电话村工程”,全村140余户已有120户安装了程控电话。该村的电网改造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用电成本。
  要让农民居安思富
  据介绍,目前,德州万名驻村干部已为所驻村打机井近2000眼,修建大小桥涵260余座,修整道路200多公里,提供良种1万多公斤,引进技术近2000项,提供各种资金1000多万元,举办各类讲座1800场次,为农民发放科技“明白纸”1.5万余份,帮助1419个村确立了主导产业,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700余个……
  “万名干部下农村”确实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广大农民居安思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德州农村经济开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