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跨文化的对话——新疆丝路文物揽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跨文化的对话
  ——新疆丝路文物揽珍
  本报记者卢新宁祝华新
  7月8日下午,正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大展”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97岁的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来了,被称为“楼兰王”的考古学家孟凡人来了,还有建筑学家、天文学家、世界史专家……整个一个下午,20多名学者在珍贵的文物前忘了时间,流连忘返……
  5月中旬以来,“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大展”打动了万千观众的心。来自新疆的大量文物第一次向首都人民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全景图,呈现了我国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旺盛生命力。
  这是一次完全由我们中国人自己举办、中国企业赞助的展览,这是一次用殷实的考古成果证明我们学术实力的亮相。此时,距本世纪初外国“探险者”对丝路文物的掠夺已近百年,个别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世纪之交的“中国新疆探险纪念展览”……
  京城灼人的暑热中平添了一股丝路文化热潮,络绎不绝的观众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
  改写吾国学术伤心历史
  大展汇集了50年来新疆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丰硕成果:交河故城的金器首饰,尼雅遗址的锦袋棉布,尼雅、楼兰的简牍文书,克拉土墩遗址的珍贵壁画,阿斯塔那墓地栩栩如生的泥俑和木俑,约特干遗址的泥塑,寓意深刻的简牍文书,精美绝伦的唐代绘画,沉睡3800年的楼兰美女……300余件展品中有许多是稀世珍品,这些丝路遗珠为观众串起了丝路文化的脉络。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就是东西交通的桥梁。数千年来,丝绸之路不仅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及至东亚的通道,还是罗马、希腊、伊朗等文化和中原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集粹点。新疆极其干燥的气候,使新疆汉唐以来的文化遗存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丰盈偏仓。
  19世纪末,外国列强的各种探险队野蛮地盗掘古遗址,致使许多珍贵文化遗址被肢解,大量艺术精华流失域外。劫掠到国外的文物至少充实了英、法、俄等8个国家的国家级博物馆。“神器去国,恻焉疚怀”,当“冒险家”们回国后的探险报告激起如雷的掌声时,丝路文化成为吾国学术之百年伤心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新疆文物进行大规模的梳理,从交河、高昌,直至尼雅、楼兰,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仅阿斯塔那墓地就作了13次抢救性发掘。考古成果的整理和出版也有长足进展,卧薪尝胆的中国学者开始筹划举办中国人自己的新疆丝绸之路文物展览。他们有的夜以继日地翻译资料,有的带着病体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有的钻进浩瀚的档案卷宗寻找列强劫掠历史文物的种种证据……北京华闻文化事业发展公司等掂量出新疆丝路文物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分量,欣然担当大展的承办组织工作。展览荟萃了汉唐文物最有代表性的那部分,向世界昭示:丝绸之路的根在中国!
  呈现中华文化博大胸怀
  新疆与中原地区休戚与共,堆积如山的史书早已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而今,我们又可以从眼前这些实物中细细辨认,让它们恢复壮阔的生命。
  这些形态各异的铜镜融合了中原文化的温婉、西方文化的率直、游牧民族的放达,生动地折射出多种文化的融合碰撞。那个拜火教点燃圣火的灯盏,诉说着高昌古城的昔日辉煌,鼎盛时期这个地区曾同时存在着24种文字、17种语言,各种宗教互不干涉,其乐融融。
  雕饰着双龙、对龙的器物,与内地的红山文化、南越王墓中的同伴遥相呼应;风格独特的“马人武士”壁挂取材于希腊神话,“马人”隆鼻阔目黑发披肩,透露出浓郁的中亚风情;粟特文买卖女奴文书,依据的竟是汉谟拉比法典!
  展品中,有我国最早的剧本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最早的纸画《东晋墓主人生活图》……波斯风格的玻璃器皿,楚文化孕育的精美漆器,罗马样多的铜眼罩,更为神奇的是那些精美的花式点心,如不留意,很难相信那是1200多年前的食品……
  古老的丝路就这样洋洋洒洒地构建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疆域。展览再现了那个“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岁月,展示了我国人民敞开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胆识和气魄。
  展览引起世界的关注。一些外国博物馆专家和驻华官员怀着复杂的心情前来参观,面对着无可辩驳的历史和现实,他们将对一个文明古国的歉意流露在脸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倡言“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大展”在世纪之交成功地实现了一次跨文化的对话。
公元前五百年的武士铜像
唐代彩绘劳动妇女俑(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