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满怀憧憬,有人急切呼唤,他们都在——寻找下个世纪的建筑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9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满怀憧憬,有人急切呼唤,他们都在——
  寻找下个世纪的建筑文化
  本报记者李舫
  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是对两千年历史建筑的一次整体回顾,也是对二十世纪建筑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建筑师们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次集体谢幕。历史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和延续呢?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建筑师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明天的城市、明天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模样?在下一个世纪中,建筑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环境策略、技术变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未来的建筑师们将要以什么样的气度和情怀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此,建筑师们满怀信心,同时却不无忧虑。
  建筑与生态
  徜徉在霓虹灯光怪陆离、广告牌林立的街头巷尾,环顾四周,许多人开始惊愕地发现,千百年来同我们相依为命的大自然正在被我们密集的钢铁、水泥构架和玻璃幕墙吞噬,人类肆无忌惮的建设和开发行为是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不断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越来越让人们茫然若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寻找我们已经久违的田园风光。正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尖锐而中肯地表达的:“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痛苦之后,人类第一次开始对其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来自马来西亚的著名建筑师杨经文的关于“大型建筑生态设计”的报告吸引了听众们热切的目光,他以自己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向传统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污染的城市开发方式发难,并为二十一世纪建筑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将这种建筑同环境平衡的设计方案称为“绿色设计构想”,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建筑首先应该赋予冷冰冰的建筑体以“生命的感觉”。“如果绿色代表生命,那么灰色则代表无生命。七十年代初,美国曾经炸毁数幢‘灰色住宅楼’。这一事件被建筑理论家称为‘现代主义建筑死亡的标志’。面对已经泛滥成灾、毫无生命感觉的‘灰色大楼’,‘绿色设计’试图另辟蹊径,重新赋予建筑以生机。”
  法国建筑师、生物学家P·普莱特将这种建筑定义为“生态建筑”。他说,在人类居住环境普遍恶化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态圈,就必须建立一个形状适宜、位置合理并具可选择性的保护性围护结构。同时还有必要去实现基于生物气候学观念的建筑,这种建筑有更高的能效,更容易同各种污染源相隔离,并尽可能地减少厨房废料。其围护结构必须使用专门选取的材料,而这种材料应最适合于健康和生物学观念。”
  建筑与技术
  在有关未来建筑的讨论中,建筑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更多地追随在未来学家后面,憧憬今后可以依靠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等使城镇布局分散化,更易亲近大自然;生物材料、高清晰电子屏幕、虚拟现实装置等,都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建筑之中。
  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赫尔左格在他的文章中热情洋溢地憧憬新技术的未来:“目前,关于建设新型城市地区的战略思想正在形成,太阳能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不再是个别的、孤立的案例;随着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太阳能技术正在多方面发挥其巨大潜力。”相对于一日千里的建筑技术来说,M·克拉普斯强调,今天的建筑师不同于以往之处显然在于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建筑师”。他说:“建筑师工作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显著的变化。”他诠释未来建筑的涵义说:“一栋建筑将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砖头和机电设施,它将是一个包容力很大的甚至包括关于建筑如何建造的信息载体。”
  然而,仍然有一些建筑师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保持相当的谨慎和冷静。他们提醒人们注意,建筑的根本目标是创造愉快的生活空间,因此,要允许多种文明在这个世界找到他们自己的声音;对于技术的应用要冷静地取舍,决不能在物质中丧失自身的警惕性;要努力抵制高新技术和先锋产品所展示出的“建筑迷信”,学会用简单的材料发挥创造性。
  建筑与城市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同济大学的陈秉利、吴志强用数字表达了他们的感慨。他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政治和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影响到生活在城市以外的人们。全球化经济、信息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的地域开发、人口的不断迁移、信息化社会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使城市的规模、结构、布局不断发生变化。1993年,建筑师们终于认识到,“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建筑问题的关键”。建筑不是城市中的一块又一块建筑师们可以随心所欲摆放的积木,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
  目前,全球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都已经或即将超越百分之五十这个关键点。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发达工业国家城市的衰退,提出了整个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重大变革的问题。陈秉利、吴志强认为在城乡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城乡景观和传统文化都应得到保护和发展,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又要和大自然融合,创造适宜人类的未来居住环境,创造世纪性的生态建筑,创造田园化的社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
  建筑与历史
  建筑师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每一种艺术样式常常对应着一种生命节奏,历史文化遗产所存留的精神吐纳方式是任何一个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那些百转千回、历经风霜仍然趣味盎然,洋溢着传统生命力的历史文化遗存由于愚昧和无知而遭受的伤害要比战争更为惨重。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不无遗憾地慨叹:“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不仅仅是将什么样的物质环境、城市、建筑、园林交留给子孙,还要(也许更为重要)将百年来乃至几千年来,从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到默默无闻的工匠为人类造福的理想、为人民改善生活减轻疾苦的精神流传给后代,将建筑事业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留予他们参考。”
  建筑师迪克斯对中国的古代建筑悠然神往,在谈到中国的建筑和规划时,他说:“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紫禁城、颐和园、众多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虚、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是那样的娴熟,极少有建筑能与之相比。”他提醒人们注意,如何做到在城市建筑中避免将这些具有古典和民族风情的城市建设成一个个威尼斯般的“贫瘠的博物馆城市”,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相当的理性、足够的资金,还需要一定的耐心。塞浦路斯的建筑师阿勒克西斯·勒多西蒂斯对中国怀有着特殊的感情。提及中国的建设,他警醒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如同上楼梯,一步也不能走错,否则就要跌跟头。下世纪的建筑,应该是建筑与艺术更完美的结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