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民居”释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9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民居”释疑
  张雨生
  我喜欢采风,对民居民俗颇感兴趣。远山近水,大野邈泽,多有保存较好的古老村镇,蕴涵着丰厚的地域风情,可视为民俗文化的缩影。近年发展旅游业,把它们发掘出来,略加整治,便是颇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不过,我到山西、四川看过几处“民居”景观,不免生了疑惑。那些挂牌为“民居博物馆”的古建筑群,楼宇高耸,厅堂儒雅,闺室富丽,庭院清幽,“民居”云云,是很叫人怀疑的啊。
  近时到安徽屯溪,去黟县看看西递村。当地同志送我一本《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并说要欣赏徽州民居特色,了解徽州民俗文化,不能不去西递。
  那天下着大雨,村外的景观都看不成,小姐抛绣球等所谓民俗活动也不能表演,我便安下心来,一家一户地寻访,共访问了二十余处。单看这些堂匾门额,也知当年的主人非同一般。据说,清代乾嘉鼎盛时期,西递有大宅深院六百多幢,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一百二十多幢。户主皆胡氏望族,曾是徽商的先导与主力。“以商为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达到了“官商一体”。朝中,官至四品、二品。放外任,知州、知府、刺吏、总辖,一大批。七品县令,在这个望族里,真可谓芝麻官。明清几百年间,朝臣大贾,代代不断。嘉庆朝的大学士曹振镛将女儿下嫁胡氏,并远来这里拜谒亲家,人称“宰相会亲”。竖立村头的朝列大夫牌坊,镌有“恩荣”二字,两旁衬托着盘龙浮雕,为敕建,昭示皇恩高照,富贵荣兴。同类的牌坊曾有过十多座,可见当年多么显赫。了解了古宅主人的身份,在“民居博物馆”的后面,不是就可以重重地打上个大问号?
  从各地开辟的旅游景点看,前人住宅类,除了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沈阳等地的皇宫之外,其余的多数统称为民居。依我看,在皇宫与民居之间,至少要分出另一个层次,可称为官居,或者府第。达官的邸院,包括富商的豪宅,地主的庄园,可归入这一类。封建时代的官与民,不宜同归一体。民要符其实,不要与官混称。将官居或府第称为民居,大大地抬高了民居的水准,不能反映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民居的实际。今天以博物馆的资格向游人展示,会造成他们对历史的错觉。官风与民风,官俗与民俗,也并非完全相同。
  若将问题拉到现实,则不会混淆,无须释疑。报载,广西一县有条街被老百姓称为“官居一条街”。这里十八栋小楼的户主,已经被查明,十六人有经济犯罪行为,或严重违纪错误,受到了党纪政纪的处分,其中六人触犯刑律,被捕入狱。如果把“官居一条街”,改为“民居一条街”,马上就失去了它的本义。若干年后,子孙们也把这些小楼改称“民居博物馆”,符实吗?
  利用官邸、商宅、庄园之类的古建筑物,改造成新的旅游点,我不是不赞成,相反,倒认为有价值。这些古建筑物较之真正的民居,保留有更多的建筑艺术精华,附着更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像西递村,称其为徽派古建筑的艺术瑰宝,徽州古文化的经典之作,都不为过。参观的那天,房梁上,美妙绝伦的砖雕、石雕、木雕;墙壁上,文雅风流的题额、镌刻、楹联、绘画;堂室里,古色古香的桌、几、椅、案,处处让我留连。我不赞成的,仅是以“民居”冠其名,因为实际并非民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