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遍寻版本显真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09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遍寻版本显真情
  周立民
  我最初接触到巴金的书是《巴金六十年文选》,它选录了《随想录》的大部分篇章。那时我刚上初中,每天中午放学,为了读上几页《随想录》中的文字,恨不得立即跑回家。“文革”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是那么陌生,通过他这些真诚的文字,我接触到一个亲切而熟悉的人,一个痛苦而高尚的灵魂。《随想录》如同一幅心灵地图,指引我走入了更广阔的巴金的世界。我喜欢这些讲真话的书,千方百计搜求、阅读巴金的所有的作品,从著作到译作,到巴金的传记和研究他的书,由于不在文化都市,买书非常困难,可是我不放弃任何能买到巴金的书的机会,大凡有亲友出差,我即以此事相托,以至到了后来,他们都很“自觉”:你不用说了,是不是要我买巴金的书?有时还会给我打电话:我看报上说巴金又出了一本,你要吗?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老师朋友,其中有两位老师在我求学的道路还给了我重要帮助和影响。在灯下捧读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书,感受巴老的真诚、无私和执著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师友们温暖的关怀。买三联版《随想录》合订本时,邮局将书误投他处,恰巧在那里有位叫邹立山的朋友,可能邹与周至少一千年前是一家子吧,他加封把书给我寄了过来,并附信说明了情况。拿到书,看到信,我由衷感谢这些素不相识的朋友。后来,我们还通了好几年信,是巴老的书将我们联在一起了,是讲真话的诚挚情意使我们毫不设防地打开了心扉。
  买书需要好的“人缘”,也需要一定的“机缘”,比如我一直想得到香港出版的巴老的书,特别是港版的《随想录》,可是在香港又没有朋友,偶尔身边有人去香港也是谈生意,不会逛书店。七八年过去了,我的这个心愿也没有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这个遗憾要留到永久了。今年年初,我居住的城市开了一座图书大厦,设有港台图书专柜,印象中他们一直是卖服装和摄影之类书的,因此在逛完了其他柜台之后,我有心没心地到这里扫了一眼,突然发现了那小薄本的《随想录》,心头不禁为之一振,到台前一看,五本全有,当时那一个柜台仿佛放着华光,我激动得甚至暗自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等了那么久,在家门口找到了,这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真不是外人能够理解的。
  手头的巴金的书,数《随想录》的版本最多,我对《随想录》也确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它不但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且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补充了大量精神营养。不同版本的《随想录》,不同时间阅读它,都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今年年初,一位老师送我一套《随想录手稿本》,捧读巴老在病魔、在各种外界压力下,一笔一画写下的这部大书,我心中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许多事情老人是心知肚明,甚至已经写到了手稿中,可是思前想后还是在发表时删去了它们,《手稿本》保存了大量巴金写作时修改的痕迹和反映创作心态的信息,三个月来一字一句地与发表本对照阅读,让我越来越理解了巴金的处境,在坚强、真诚和无私的老人形象的背后,我还看到了一个痛苦、忧郁的巴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