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0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吆喝着几万年前驯服的牛,拉着几千年前发明的犁,翻耕着今天的土地”,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传统农耕方式。如果农业的“把犁人”没有实现自身的革命,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无疑会延续下去。20年来,农村教育正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任务,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牵引着广大农村地区从传统走向现代。
  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邹声文
  农村教育“姓”什么
  在湖南邵阳的武冈市,农村教育一度并不姓“农”:全市每年1万名中学毕业生中,只有五六百人能进入大学深造,而每年回到武冈的大学毕业生不过200人;这些回到家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又学了非农专业;真正要与土地打交道的近万名落榜生在回乡以后,“种田不如老子,经营不如嫂子”,成为农村里“多余的人”。
  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一方面使回归土地的中学毕业生与他们的父辈一样属于现代农业意义上的“科盲”,土地上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低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能够扎根农村、适应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又十分缺乏。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农村生产要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农村教育就必须始终坚持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方向。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教育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1988年,教育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相继在全国建立了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此后,全国各地不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学教育体系,实行“三教”统筹,农村教育结构失衡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农村教育只要围着“农”字做文章,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就会从这里得到巨大推动力。1996年初,邵阳市为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业经济,启动了“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10所县级示范性职业中学和100所乡镇示范农校。农村教育工程使邵阳农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接近87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35亿元。如今,从这些学校走出的近7000名年轻的致富能人,正活跃在资水两岸的广袤原野上,带动着千家万户开创美好的农村生活。
  教改高举创业旗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和重庆市潼南县,许多中学毕业生揣着“绿色证书”,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回乡之路。随着“绿色证书”教育在全国的推广,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能经营、会管理的青年成为土地的新主人。像“绿色证书”这样的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学改革,既可以为学生升入上一级服务,又可以培养返乡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能力,成为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毕业生能不能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是检验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和成人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面对严峻的现实,我国许多职业和成人学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毕业生在社会上站得住,能发展。湖南邵阳市实行的“边学习、边生产、边致富”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积极探索:将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者的比例调整为三三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制度保证在校学生与农家结对子,挂户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鼓励学生指导家庭和周围农户的生产经营,实施创收致富计划。“边学边干边致富,回家就当专业户”,“三边”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了农村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在古老的土地上开创崭新的事业。
  先后出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从根本上说都是引导农民致富、帮助他们实干创业的蓝图。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围绕一个“农”字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农民站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前沿,编织自己的绿色创业梦想。
  农科教结合是方向
  农村教育“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实际上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枢纽工程”。2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坚持农村教育与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方针,努力促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科技和农业之间架起一座便利的桥梁。
  农村教育结合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户科技教育四级网络。湖南邵阳的“十百千万工程”实际上就是建立起一个科技应用网络:集中力量办好10所示范性职业学校,联系办好100所示范乡镇农校,由两类学校发展100个专业村,扶持1000名职校毕业生成为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带动1万户农民科技致富,使户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全国许多地区都致力于构建农业科技应用网络:广东提出了“富民教育工程”,吉林省扶余县则出现了从事科技信息交流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四川省开江县开创了“村校结合”模式……这些网络“上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来源头活水;“横联”科委、农委,确保渠道畅通;再向下辐射千家万户,科技的活水最终得以源源不断地浇灌农田果圃。
  “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科学总结了20年来农村教育改革的经验,指明农科教结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这条道路的开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和部署。随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农科教统筹机制的广泛建立和日益完善,必将唤醒亿万农民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潜力,以巨大的热情来建设美好新农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