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一九五八年的一场森林火灾,改变了一个苗族农家少年的生活轨道。他当上了林业工人,二十五年后,又停薪留职,签订了胆大包“山”的合同——志在苗岭铺新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0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今日民族村寨

  一九五八年的一场森林火灾,改变了一个苗族农家少年的生活轨道。他当上了林业工人,二十五年后,又停薪留职,签订了胆大包“山”的合同——
  志在苗岭铺新绿
  本报记者周笑浪
  1958年的一天,位于湘西南的靖县(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山区发生了一场森林火灾,一位名叫林长久的苗族农家少年孤身一人奋力扑救,保住了大片森林。
  谁能想到,这场山火改变了这位林姓小伙的生活轨道,使他与造林育林结下不解之缘,并因此获得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盛夏时节,记者慕名采访了这位朴实无华却有胆有识的苗家汉子。此时他已改名为林跃。
  过去的40年,林跃的生活,以1983年为界,可分为平淡和辉煌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因为救火,年仅17岁的林长久出席了当年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造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次年被送到靖县排牙山林业中学读书。两年后分配在国有排牙山林场,当了一名林业工人。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五岭山脉的越城岭、雪峰山脉与大苗山脉的交汇处,它与周围几个县原来拥有数百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一块没有污染的绿色宝地”。
  然而,曾几何时,这片原始森林惨遭刀砍火烧,碧绿青山变成荒坡秃岭。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无情地吞噬了山区原本不多的良田。林长久所在的林场,也是砍的多,种的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
  一个偶然的机遇打破了林长久原本平静的生活。1983年初,他被县里抽调到铺口乡坝阳坪村搞农业规划。这个村有荒山3500亩,县政府要求他们在1990年前全部造林。然而,村里讨论时,却认定每年最多只能搞100亩。林长久一听,急了,3500亩荒山要35年,全县30万亩荒山到什么时候才能绿化!他想,自己干了25年林业,如组织一些人马,在3年内造林万亩。成功了,一定能激发山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造林步伐。
  几天后,他找林场书记、林业局长,找县委书记,谈了自己的想法,请求停薪留职,3年承包万亩荒山。他那胆大包“山”的计划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
  1983年,这是他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他与有关部门正式签订了承包合同。也在这一天,他兴奋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跃,意在以跃进的姿态绿化荒山。
  在1983年,一位普通的林业工人竟敢承包万亩荒山,别说在偏僻的靖州,即使在沿海也不多见。合同签订后,造林资金从何来?他几次找到县农行。银行同志说,贷款是可以的,但要有担保人以自有资产做抵押。林跃想,家里没存款,也没值钱的东西,只有打岳母房子的主意了。他好话连篇感动了妻子,两人一起说服了老人,将房子卖得2088元交县林业局,请他们作保。可银行觉得钱数太少,不好办。县林业局原局长江代荣得知此事,毅然以自己的房屋为林跃作保,并承诺担当全部责任,终于从县农行贷款7.8万元。林跃迅速招来240名民工组成专业造林队,上山安营扎寨。
  造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从选苗到土壤、水分、管理等都有讲究。林跃凭“林中”所学的专业底子和20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白天,他与伙伴们一起劳作,顶烈日,冒风雨,天天一身臭汗。夜晚,他在工棚借助微弱的油灯光,学习《造林学》、《林木速生丰产》等专业书籍。林跃的造林队最多时达到2300人,来自3个省,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山上。
  初战告捷,林跃当年造林3800亩,第二年他再接再厉,搞了8500亩。验收合格率在90%以上。就这样,7年风餐露宿,7年挖山不止,林跃共造林7.4万亩,全部成活。记者随林跃来到他最早种的那片山林,但见满目苍翠,最粗的杉树直径已有36厘米。据林业专家测算,15年后,这7万多亩山林成材,价值可达9亿元。
  根据林业法,林跃的造林合同规定,他造林3年后,把山林交给山主管理,以后按林产价值,山主得70%,县林业局得20%,而林跃仅得10%。近两年,他造的林开始间伐,有了经济效益。按比例林跃得到了第一笔钱41000元,他却毫不犹豫地拿出3.9万元用于扶贫修路。
  进入90年代,林跃的造林已从专一的松、杉树转向指导农民种杨梅、板栗、油桐、银杏等果林、经济林,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走出了一条新路。在林跃的影响下,山民们看到荒山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纷纷上山垦荒,靖州30万亩荒山已全部披上新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3.9%。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