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新来的“宁夏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0
第8版(视点·民族大家庭)
专栏:大家庭专访

  新来的“宁夏人”
  本报记者董宏君
  和浙江温州商人朱奕龙交谈,你常常会听到“我们宁夏如何如何”,谈吐间流露出一派深情,末了,他总会热情地说,“真的,到我们宁夏来看看吧!”
  朱奕龙是个平凡的商人,1986年大学毕业,1990年曾出国到西班牙经营中国餐馆。1995年又回国经商。他跟大多数商人一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发展,扩大自己的实力。1995年,回到温州老家的朱奕龙开始思索他的前程。家乡的仁人志士都在大干事业,东南沿海一片兴旺景象。他在思索中,走向了西部。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考察了西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当他踏上宁夏这片黄土地时,他被这里深深地吸引住了: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浓郁的民族风情,纯朴的穆斯林兄弟,他的心被牵动了。
  宁夏相对于东部还很落后。落后就意味着开发,开发就意味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就意味着竞争和发展。当他特别了解到50年代开始就有10多万浙江人来支宁,其中几万温州人已扎根宁夏,为宁夏的经济发展奉献了青春,朱奕龙被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民族团结奋力拼搏的干劲所震动。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投资宁夏,毅然举家迁宁。
  从此,朱奕龙成了名正言顺的“宁夏人”。到1998年,在宁夏的浙江人已近20万,其中温州人已超过3万,沿海其他省市的来宁者也在不断增加,朱奕龙感到应该架起一座桥梁,以方便人们的往返。他大胆的新思路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政领导的肯定。1998年,朱奕龙同自治区经贸委有关领导同志带着申请先后八次飞往北京。一个在宁夏的北京—银川—杭州航线被批准了!朱奕龙被批准承包此航线。有人说他是把钱往天上扔。朱奕龙说:“我知道承包这条航线有很大的经济风险,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气候下。但我认为承担这种经济风险本身也是另一种无形投资。因为这条航线能给来宁的人们带来方便,它的作用是深远的。”
  朱奕龙来宁夏投资时和其他商人一样,都有一种“淘金”的思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奕龙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他愈来愈多地关注着社会,关注着贫困的人群。
  谈到这种变化,朱奕龙的神情略显沉重,他说,童年时,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过着艰苦的生活。朱奕龙9岁时就成了家里的男子汉,帮母亲下地种田,为了砍柴卖钱交学费,他要走十几里山路进山,再把几十斤柴背回村,到马路边去卖。因为经受过贫穷和痛苦,朱奕龙深知贫穷和痛苦的滋味,他说,这也是后来他选择投资宁夏的一个原因。
  吃着宁夏大米喝着黄河水,朱奕龙爱上了宁夏这片黄土地。在创业中朱奕龙对宁夏有了更深的了解,宁夏南部山区还有一些群众没有解决温饱。泾源这个宁夏最南部的山区县,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之一。他很想为这里做点什么。他回到浙江,引进了一项高科技专利新产品,把这个项目放到泾源县在银川的芦草洼吊庄移民扶贫开发区。经过多方论证和市场调查,这个项目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将该项目作为东西部合作的重点工程立项。1998年10月,宁夏恒丰不锈钢型材制造有限公司在芦草洼正式开工建设,第一批工程投资3000万元,正式投产后可安置400多移民子弟就业。
  1997年朱奕龙积极带头协调,组织成立了宁夏温州工商业联谊会,他担任常务副会长,该会的成立使温州人在宁夏从事的商贸活动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也更有利于促进宁夏的经济发展。
  1998年夏季,我国南北方同时发生特大洪灾,朱奕龙第一个捐款捐物,在他的带动下,宁夏温州工商业联谊会以宁夏的名义向灾区捐款捐物10多万元。
  199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他向大庆办公室一次捐款60万元以表庆祝。1999年春季,宁夏全区普遇大旱,朱奕龙再次想到了山区受灾的兄弟们,他向泾源县捐了10万元以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1999年的高考在即,朱奕龙个人出资成立教育扶贫基金会,他准备用10万元资助南部山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那些学生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考上大学,我想我该尽我所能支持他们。如果因没钱而使一个学生不能上大学,那太可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