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豁出命来为百姓”——记河北涉县更乐镇红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1
第1版(要闻)
专栏:

  “豁出命来为百姓”
  ——记河北涉县更乐镇红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
  本报记者高新庆何伟
  死神曾三次光顾,但他顶住了,顽强地活着,以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豁出命来为百姓”的精神,硬是把一个穷山沟带上了小康文明之路。
  他炽烈地燃烧着自己,用生命的火炬映红了党旗;他不懈地拼搏、创新,以生命之树,吐出为民富民的灿烂花朵……
  他就是革命老区河北涉县更乐镇一个叫红街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
  “穷不是社会主义,豁出命也要叫红街村脱贫”
  1987年底,涉县更乐镇红街村党支部改选,张学林全票当选。当时红街人均半亩地,人均收入不足600元,负债却达50万元。在党员、群众会上,张学林慷慨激昂:“红街村祖祖辈辈受穷,至今没有摘掉穷帽子。穷不是社会主义,豁出命也要叫红街村脱贫!”
  上任伊始,张学林组织党支部委员、村委会成员反复讨论,认识到必须摆脱光从地里找饭吃的老路,要工农并举,走以工促农,以工致富的路子,大力发展村办工业。
  1988年10月1日,经多方筹资,投资190多万元的硅铁厂破土动工。张学林从此一头扎在工地上。11月的一天,张学林去镇里开会,突然感到恶心,胃痛难忍,刚走到墙角,大口的鲜血往外喷,头昏目眩,一头栽倒在地。初步诊断为“贲门癌”。
  1989年3月12日,石家庄肿瘤医院确诊为“贲门癌”晚期,并为他成功进行了手术。这次手术食管切除6厘米,肋骨去掉两根,贲门全部切除,胃又切除70%。
  18天后,一辆工具车载着张学林,经过12小时颠簸返回村里。回到村口,他坚持先到硅铁厂工地看看。调养了几天,张学林又让家人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人们怎么劝也劝不住。他说:“我不能动手,可以动口嘛,在家躺着,难受啊!”人们说,张学林在拼命……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在他的带领下,红街又建起防腐保温材料厂、水渣厂、聚合硫酸铁厂、保温剂厂等几个项目。1994年红街还清500多万元贷款、利息,开始脱贫。
  贲门癌手术后,张学林的体重从74公斤降到54公斤,一米八左右的个子瘦得像火柴棍。不能吃硬食,只能吃流食,一日六餐,一次吃一点。工作一紧张,更是饿一顿饱一顿。1994年底,他又得了淋巴结核,俗称“老鼠疮”。病状:先是脖子、右腋下有肿块,不久开始流脓血。医生说这个顽症是劳累过度、营养不良所致。治这种病西医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割开口子,排除脓血,再用棉球沾上酒精消毒、上药。怕影响伤口愈合,不能打麻醉针。副支书王录义说:“每次换药,五六个人死死按住他的头和四肢,学林疼得紧咬双牙,豆大的汗珠湿透了衣衫,而他却从未哼叫过一声,真是铁人!”这顽症折腾了张学林两年多。但病痛的折磨并未摧垮张学林,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之中。病痛两年,正是红街飞速发展的两年。199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359元,首批进入涉县小康村行列。
  1997年,对张学林来说,又是一个厄运年。先是老母去世,继而在这年秋季,病魔再一次残酷地袭来。中秋节那天他从铁厂谈完业务回来,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几次休克,连夜送铁厂医院急救。腹腔打开,发现是小肠严重坏死,小肠被切除2.8米,还剩1米多。这次大手术,他又是只住院18天,前两天处于昏迷状态,而后16天,边打吊针边追款,共追回欠款260多万元。
  回到村里,他仍住在村办公室。副支书王录义为了保护他身体,晚上10点多将村委办公大门锁着,不让张学林出来奔波。张学林嚷着让他开门,录义装没听见。张学林掏出心窝的话:“我这个残疾人,为党为群众工作的日子掐指可数,你拦着我干什么?火急火燎的事不让办,这比捅我一刀还难受呀!”王录义只得含泪把门又打开。红街群众说,张学林是90年代的铁人,是咱红街的铁人!张学林创造了生命和事业的奇迹。1998年,张学林的桑塔纳轿车跑了5万公里,相当于前3年的总里程。当年村里国内生产总产值近1亿元,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
  “不能靠老套套,要敢于开拓,善于创新”
  张学林常说:“新时期的农村工作,不能靠老套套,要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实践中,他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办法:
  “脱贫致富的核心是领导农民闯市场的问题,要善于领导农民闯市场。”张学林说,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是“走麦城”以后。就说办硅铁厂吧,因国际市场风云突变,投产2个月,赔了50万元!教训十分惨重,红街债务一下猛增到295万元,人均欠债高达2900元!但干部、群众没有埋怨。他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耐心倾听村民意见。“大树底下好乘凉,红街毗邻天津铁厂,铁厂掉几个果子,也够咱们吃一阵子!”一句话提醒了张学林,红街村借梯上楼,借鸡下蛋,走上了服务铁厂、服务大工业的路子。
  “农村基层干部要有两点论,学会两手抓,切忌片面性。”张学林始终坚持认识上的两点论,工作上的两手抓。比如红街在大力发展村办工业的同时,也着力抓好农业,用工业反哺农业,投资50多万元,将废弃的死水塘修成了储水库,又砌了7000多米的高标准水渠,使1000多亩“望天收”旱地,变成水浇地;在全力抓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下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做到两手都要硬。10多年来,红街没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双文明村”。
  “建章立制,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支部。”一上任,张学林就着手建立、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还制定党员、干部“五带头”、“十不准”规定,使党的建设、勤政廉政、党务、村务管理等方面做到有“章”可依。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更是雷打不动。群众说,红街党员是好样的,一个党员一面旗!
  “公正无私,才能一呼百应”
  张学林一上任就说:“不当‘米汤官’(昏官),不当贪官,不沾集体光,不揩百姓油,不让群众戳脊梁骨。”他告诫班子成员:“为‘官’之道在为民,公正无私,才能一呼百应。”
  农村工作有“两难”,一难是计划生育。1990年调研,了解到50多个违犯计划生育的,名单报到村里,发现有学林二嫂的名字,张学林决定要二嫂带头做手术。“违背政策的那么多,为啥要我先动手术?”二哥、二嫂一直帮他种承包地,又帮他带大儿子,骨肉情深,二嫂这样质问他。张学林回答说:“正因为你是我二嫂,你就得带这个头!”那天终于动员二嫂上了手术台,并按规定罚款7000元。这样一来,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开。现在红街是计划生育最好的村之一。
  二难是宅基地分配。因大哥身体不好,自己爱人又患精神病,老母和两个儿子主要由四弟张献林、弟媳张爱英照料、抚养,两口子不但悉心照料老母,对张学林的两个儿子比亲生儿子还疼爱。这恩情张学林一直记挂在心。四弟与人合住,想调换一处宅基地,对方也同意,要学林发句话。四弟想三哥不会不同意吧,但找到学林,学林却甩出一句话:“难道现在就不能住了?!”为了公平分配宅基地,红街成立了批宅基地领导小组,党员、群众参加,民主推选,民主评议,三榜定案。原则是同等条件宅基地分配:先群众,后干部;先党外,后党内。因此红街宅基地分配是周围矛盾最少的村。
  张学林几次大病留下一屁股债,村里、镇上想给他报点医药费,他坚持不同意,说宁当穷包公,不沾集体光。百姓说,咱们是富村、穷支书。
  红街只要张学林、支部发话,没有不响应的。真是军随将令草随风,一呼百应。
  “支书心里有群众,咱群众心里有支书”
  张学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村里学校临马路,他怕孩子穿过马路有危险,投资26万元,修了钢架结构的天桥;学校临街那面太吵,又让人装上双层玻璃;小学原在破庙,投资30万元建新校舍,今年又投资25万元盖教学楼。几年来,学校各项投资在100万元左右。办学前班,教室不够用,张学林把自家院子让出来,自己把铺盖搬到村办公室。张学林说,孩子教育是头等大事,资金再紧不能亏了孩子。
  经济发展了,村里人人都得到了实惠。红街百姓说:“支书心里有群众,咱群众心里有支书。”
  1996年张学林女儿考取了天津护校,既高兴又犯愁。学校各项费用要上万元,上哪儿凑这份钱?消息悄悄在村民中传开:“学林为咱村操碎了心,他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不能不管!”大家你几十,我一百,一下凑足1万元,派代表送给学林,学林感动得热泪盈眶,把女儿叫到跟前说:“这是父老乡亲的一片情意,我这辈子恐怕还不清这1万元钱,这名单你拿着,工作后,你积攒下钱,先把这笔款还清,可别欠了乡亲们这份情啊!”
  去年“七一”前夕,张学林召集全体党员讨论下一步规划时,47名党员说了同一个意思的话:最大的希望,就是你身体好起来,你家庭好起来,红街的事业需要你,你好了,大家心里就踏实了……
  张学林说:“事业支撑着我,没有事业我也许早垮了。”事业就是他的生命,红街的事业越来越兴旺,那是他生命的花朵,是一枝火红的花,一枝开不败的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