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飘荡在波罗的海上空的音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飘荡在波罗的海上空的音符
  尤宁戈
  世界上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波罗的海的明珠”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人不仅喜欢以歌舞寄情会友,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立了全民族的“歌节”,并把“歌节”视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那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的音乐和舞蹈,保全了弱小的拉脱维亚民族,使之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外敌入侵和凌辱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古代的拉脱维亚人,酷爱在橡树粗壮的枝杈下歌唱。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歌声给了他们精神上极大的庇护。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歌声来自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挚爱和怨恨。唱歌,成了他们表达内心世界最美和最自然的方式。在歌声里,他们寻找朋友,得到慰藉。
  拉脱维亚约有120万首民歌和2.9万首民歌曲调。早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拉脱维亚合唱艺术之父”的雅尼斯·齐姆泽就开始搜集和改编拉脱维亚民歌,将之称作“野花”。1873年6月28日,由一群拉脱维亚知识分子发起,45个合唱队的1000多名歌手会聚首都里加,首次举办歌节。拉脱维亚著名诗人奥塞克利斯为歌节赋词:高傲的里加城门打开了,下里巴人涌进城市。里加响彻歌声,玛亚教堂在颤抖,森林公园变成了歌的海洋。从那时起,每隔七八年,拉脱维亚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性歌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者主要是业余歌唱爱好者。75年后举行第一届苏维埃拉脱维亚歌节时,近两万名歌手参加了演唱,并加入了舞蹈演出。歌节演变成歌舞节,以后历届歌舞节的主题曲“今天是歌曲之日”,就是在这届歌舞节上唱响的。
  从第一届歌节开始,节日的最后一天都要决出合唱队和管乐队的名次。1973年歌舞节的最后一天,表演持续不断地进行了30个小时,盛况之空前传为佳话。
  1998年盛夏,我幸运地赶上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拉脱维亚歌舞节。节日为期一周。仿佛神助似的,在那短短几天里,面积仅6.4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50万的拉脱维亚,一改往日的阴冷多雨,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寻常难以见到的传统民族服装闪亮登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琥珀饰物令人炫目。从首都到外省,从城市到乡村,甚至连空气都充盈着跳动的音符。
  6月29日,节日在拉脱维亚首都和所有的大城市同时揭幕,开始上演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歌舞。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要数道加瓦体育场的专场表演和森林公园的闭幕式。
  道加瓦体育场位于里加市中心,演出那天,我和朋友早早就进了场。看台外,有许多人在卖纪念品,还有不少卖啤酒和快餐的小摊儿,讲究一点的附设了几张桌椅。闲逛之余,我发现很多人都别着一枚纪念章。正琢磨着到哪里去买,迎面走来一位小伙子,穿着拉脱维亚民族服装,左胸别着那种纪念章。小伙子笑容可掬,张嘴说出来的却是一口纯正的英语,原来他是地道的英国人,我们聊了起来。没想到,拉脱维亚歌舞节在欧洲相当知名,欧洲许多大学每届歌舞节都要派队参加,很多居住在国外的拉脱维亚侨民也往往择此时归国省亲。’98盛会更是吸引人,当晚的表演汇集了国内外1万多名舞者。纪念章只发给演员,非常珍贵。
  拉脱维亚位于北纬53度以北,每年6月23日夏至,太阳移到北回归线,在更北的俄罗斯会出现白夜奇观,拉脱维亚虽没有白夜,但白昼也会延长。因此,整整两个半小时的黄昏表演是在灿烂的阳光下进行的。舞蹈按拉脱维亚的行政大区分成5部分,形成一场各大区之间群众艺术的友好“竞争”。表演场是一块平坦的大草坪,没有灯光和背景,舞蹈编排也谈不上精彩,但所有的参加者都很投入,男女老少,个个热情洋溢,转错了圈儿不要紧,没合上节拍不要紧,道具失了手也不要紧,只要快活。正式表演结束了,表演团体和观众已开始退场,但只要喇叭里还放着音乐,人们就欢快地不停地跳着。
  里加森林公园,在森林覆盖率极高的拉脱维亚,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因为是歌舞节最大的会场和最后的“角斗场”,它名声远扬。从7月5日傍晚之时起,表演者同5万多观众陆续聚集到此。
  闭幕式开始了。伴着人们的欢呼,从观众席里,走出一位又一位指挥家,每人指挥一两首乐曲。他们总是先定音,略为停顿,然后拉开架式,尽情地引导人们放声高歌,翩翩起舞。当晚最老的指挥家已90高龄,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合唱指挥。平生第一次,我见到这么多人在蓝天白云下全身心地歌唱。那响彻云霄的歌声,那流自心底的旋律,让人热血涌动。
  谁能唱天地间所有的歌曲?
  谁能说世界上所有的语言?
  谁能数清茫茫苍穹所有的星
  星?
  谁能挑出潺潺溪流所有的砾
  石?
  让我们回到我们民歌的宝库中
  去吧,
  那里总会给我们惊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