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少花钱多办事——邯钢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少花钱
  多办事
  ——邯钢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江世杰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借用老百姓形容花季少女的这句俗话,来概括今天的邯钢风貌,我觉得是十分贴切的。
  邯钢的巨大变化,来自对工艺、设备的一项项技术改造。1991—1996年,为改造炼铁、炼钢、轧钢系统,总共投入了30多亿元资金。从1997年开始,投资高达70亿元的“五大技改工程”,又先后陆续上马。到明年春天,当这“五大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邯钢可就真的“鸟枪换炮”了——她将不再是人们印象中装备陈旧、落后的地方钢铁企业,而是堪称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了。
  技术改造本应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阶梯,但前些年却有“不搞技改等死,搞了技改找死”的说法。对此说法,邯钢总经理刘汉章的“评论”是:不搞技改,坚持“等靠要”,最终必死无疑;搞技改而不计成本,不算投入产出账,必然背一屁股“子孙债”;该一年交工的两年还投不了产,该1000万元干完的2000万元还不够,这样的技改怎么能不“找死”呢!
  邯钢的技改确实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例如,“八五”期间,邯钢以24亿元资金(其中自有资金占52%)搞完了129个大中小型技改项目,使钢的综合生产能力由110万吨上升到240万吨,平均每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投资不到2400元,而当时新建钢厂每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需投入8000元至1万元。也就是说,邯钢只用24亿元,就建成了一座要用近100亿元才能建成的新钢厂。又例如,明年春天就要全面投产的“五大技改工程”,即使按国内最先进的经济指标估算,总投资至少也要花100亿元,然而邯钢人却只打算花70亿元就全部建成。
  邯钢在技改上是怎样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的呢?
  首先是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量力而行,梯度发展,滚动前进”。量力而行,是指“按照荷包花钱”,不搞过度负债;梯度发展,是不奢望一蹴而就,只求不断上新台阶;滚动前进,是要经济效益像“雪球”那样越滚越大,由量变引发质变。
  其次是确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技改原则,即“先进、适用、经济”。先进,是指工艺要尽可能先进,该花的钱要舍得花;适用,是指体现先进工艺的设备选型要功能匹配,不盲目追求“档次最高”和“一步到位”;经济,就是要货比三家,价比三家,追求最好的性能价格比。
  再次是为具体执行规定制定明确的“杠杠”,即“能国内生产的设备不引进,能自己制造的不委托别人生产,能引进软件的不引进硬件”。
  第四是把成本否决机制引入技改工程。每一个技改工程都有投资限额,设计部门按限额进行设计,没有过硬的理由绝不许突破。项目施工全部实行招投标制,标书规定工程超支部分由项目施工单位自付,如果节约了投资则由邯钢公司按比例奖励,这就使投资控制全面覆盖了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