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地质灾害防治:功夫下在哪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3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地质灾害防治:功夫下在哪儿
  本报记者白天亮
  长江三峡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者近日随“全国防治地质灾害市长研讨班”的代表沿着三峡走了一趟,发现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重治轻防”现象,值得注意。
  打“预防针”还是做“手术”
  巴东的新县城又面临搬迁!湖北巴东的老城位于长江岸边的一个大型滑坡体上,几年前政府组织巴东人进行了有计划的迁移。新城建设刚有了点规模,地质专家的勘探结果又一次打乱了巴东人的生活:新城的一大部分又是建在滑坡体上。乘船过巴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靠近江边的一栋栋灰色的老房子还未完全拆除,老房子的上方,一座座红白相间簇新的小楼又在准备拆除。为避免地质灾害而进行的迁移却移在了另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这个给巴东居民带来极大麻烦的迁址失误追根溯源,要把账算到建城缺少地质灾害评估上。
  地质灾害评估就是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对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估算。在三峡库区这类地质灾害多发区,执行地质灾害评估可以说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甚至是一方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但遗憾的是,开工时图省事或图省钱不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评估,出现了问题要返工的事情如今却屡见不鲜。有人打了个比方,把这叫做“没钱打预防针有钱开刀动手术”。仍以巴东为例,有名的“豆腐渣工程”焦家湾大桥垮塌引起人们对巴东建筑工程质量的注意,有关专家查了20座桥梁,发现相当一部分工程项目没有进行地质勘察,已有的部分勘察资料达不到设计要求,有的以初勘代替详勘。其中神龙溪大桥,桥墩高104米,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然而施工过程中却发现其三号桥墩地质有断裂层存在。
  国土资源部环境司李烈荣司长告诉记者,不严格执行地质灾害评估,一方面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并因事后再治理造成资金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埋下极大的事故隐患,因为施工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而在建设前就忽略评估一般在建设后更不会注意地质灾害监测,致使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过程控制还是终端治理
  船过兵书宝剑峡,就来到了长江边上的链子崖。链子崖是一个断层,右侧山体没有煤,岩层多年保持稳定;左侧山体有煤,也就因此遭了殃,长期掠夺性地采煤,采空区未回填,造成刚性岩体失去支撑点,大山出现了一道道裂缝,并整体缓慢地向北移动。长江在此处宽仅约百米,一旦出现滑坡将直接威胁长江航运,据估算损失将会有八九亿元。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和黄腊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指挥部”,其中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作历时6年多,耗资上千万元,动用了总理基金。而当初采煤获利能有多少?记者问了一个当地人,回答是“不包括解放前,也就十几万”。十几万元与上千万元,先破坏后治理的代价可见一斑。
  链子崖危岩体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缺少过程控制,到时候再进行终端大扫除现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只要是采矿没有不对地质造成破坏的。这些年矿区崩塌滑坡、采空塌陷、乱堆弃渣弃物造成泥石流成为地质灾害的一种主要类型。初步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近200处,塌陷坑1600多个,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4亿多元,直接破坏和侵占的土地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不能因噎废食不采矿,但也不能得不偿失用更大的代价来复垦,怎么办?变终端治理为过程控制成为地质专家们的共识。
  过程控制的一个代表做法是实施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即由采矿方在采矿之初或采矿过程中交纳一定的地质环境治理费用,由第三方同时进行治理或由采矿方治理由第三方监督。国土资源部的蒋承菘副部长告诉记者,仅仅规定采矿方的矿山环境恢复义务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先期保证措施,我国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复垦欠账越来越多,所以实施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