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丰原”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6
第1版(要闻)
专栏:打好攻坚战开创新局面

  “丰原”巨变
  本报记者朱剑红
  打好攻坚战开创新局面
  在安徽蚌埠市,一个名叫“安徽丰原生物化学集团”的国有企业,近来忽然备受人们关注,因为在5年的时间里,那里发生了巨变。
  刮目看“丰原”
  1994年,正是国内柠檬酸生产企业日子好过的时候:因为采用中国传统的红薯干发酵工艺,再加上便宜的劳动力,使得国内企业每吨柠檬酸的生产成本约比国外低300—400美元。在当时国内80多家柠檬酸企业大部分都盈利的情况下,偏偏“丰原”(当时叫蚌埠柠檬酸厂)面临破产的境地:连续6年亏损,亏损额达1700多万元,固定资产净值不到2000万元的企业,却负债50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6%。
  时光流转,到1999年,这个当年奄奄一息、几乎破产的企业,真的让人刮目相看啦!
  从1995年起,我国粮食以及电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柠檬酸生产成本攀升约一倍。失去了价格优势,再加上一些企业出口竞相杀价,于是,当年大部分企业盈利的局面,变成了如今95%以上的柠檬酸厂亏损、停产、破产……其间,“丰原”却逆势而起,从1995年企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955万元,此后一年一个台阶,1996年、1997年分别实现利润1833万元、3796万元。1998年,丰原集团实现年销售收入4.27亿元,利润4521万元,出口创汇3843万美元,企业净资产达到6亿多元。目前,丰原集团年产柠檬酸能力达12万吨(其中在建6万吨今年10月投产),生产能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产品供不应求,与可口可乐、宝洁、健力宝等国内外一流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7月12日,集团控股子公司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市挂牌交易。
  率领丰原集团创造这些业绩的,是37岁的集团现任总裁李荣杰。对“丰原”5年大翻身的过程,他说:“其实不神秘,也不复杂。”
 能不能改到位,就看你是不是真改
  1994年10月,李荣杰临危受命调入蚌埠柠檬酸厂时,看到的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内部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机构庞杂,生产停滞,设备老化,职工已领不到工资……他别无选择,只有进行机制改革。
  李荣杰给全体职工写了一封公开信,坦陈企业已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边缘,号召职工们“紧急动员起来,加速深化改革,以铁的纪律确保以效益为中心的改革步伐。”他推行的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精简管理机构。他先解散了厂部,除厂长外,其余职工一律视为企业雇员,企业原来的8名副厂级干部全部解聘,只留一名厂长助理。企业的科室也强度调整,27个科室减少到5个,132名管理人员裁到57名。二是用工制度改革,一线职工按照“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减员增效”的原则,全部定编竞争上岗,使生产线工人从840人减少到460人。三是分配制度改革,对车间实行全额承包、分灶吃饭、独立核算,车间向厂部“买断经营”,厂部对车间搞“模拟市场核算”。
  李荣杰一再说,这些改革措施没什么别出心裁,谁都知道企业改制应该怎么改,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改到位,就看你是不是真干,他总结自己能真干的原因,一是年轻血气方刚,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处事公正严格,所以心中坦荡,职工也服气。
  蚌埠柠檬酸厂的职工们当初对改革、对李荣杰虽然没有什么信心,但也许是企业情况已坏到无以复加,他们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半信半疑的态度加入到这场改革。没想到,改革后第一个月就见了成效,1995年1月份生产柠檬酸500吨,创建厂后历史最高水平,李荣杰给职工们许下的诺言———“月产400吨、人均收入400元”———都兑现了。拿到工资的职工们顿时觉得有干头、有希望了!
  他们还先后进行了三次技术改造,将生产能力从3000吨提高到5000吨、1万吨,1996年9月达到了2.8万吨,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之首。
  “秘密武器”
  在丰原公司最老旧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记者爬上爬下地参观了许多机器和罐子。虽然我们不懂那些沸腾那些声音那些气味是为了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们可以解读获得国家重大发明专利的“玉米粉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新工艺”的秘密。这项技术应该是丰原巨变唯一的“秘密武器”。
  用红薯干发酵生产柠檬酸是中国人的独创,70年代就形成了生产体系。但红薯干杂质多、易霉变、淀粉含量低,又一度被大量掺杂使假,严重影响柠檬酸产量和质量。生产后的红薯渣难以回收利用,形成污染浪费。
  李荣杰深知,没有技术优势,企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和长远的后劲。1995年初,在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初见模样时,他便组织攻关小组,着手攻克用玉米替代红薯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技术难题。
  据“丰原”集团总工程师薛培俭介绍,这个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早就在关注,国外专家也早就断言:“玉米粉不可能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一个末流的、几乎破产的中国柠檬酸小厂,敢去碰这个硬,敢以自己全部家底投入(180万元对那时的“丰原”似乎意味着比全部家底还多的东西)研究试验,勇气实在可嘉!
  攻关的过程很艰苦,难度很大,特别是玉米粉直接发酵中的菌种筛选、营养控制、低温液化、清液超滤等环节。但他们最终成功了!在反复试验、掌握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充分论证,打破常规,越过中试和工业试验,直接把新工艺用到了流水线生产上。新工艺的效益实在令人兴奋:发酵周期缩短了9%,单位粮耗下降13%,电耗下降35%,水耗下降65%,企业生产能力提高30%,产品成本下降30%,总收率(即原料与产出柠檬酸之比)由62%提高到84%,高出国内同行10多个百分点,产品质量全部满足出口标准,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指标化学耗氧量降低了71%。
  这项技术使“丰原”一下子跨入了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尝到了甜头,也感受到了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分量。现在,“丰原”考虑的是怎样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公司每年都从销售收入中拿出2%—3%投入到科研中,科技人员工资大大高于其他员工。
  可贵的市场意识
  无论是参观、采访,还是聊天,“丰原”人总是向我们宣传柠檬酸,让我们这些门外汉知道了这个化工产品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广泛地用于制药、食品、洗涤品等领域,像雪碧、健力宝、红牛里,都有它的踪影。
  “丰原”总裁李荣杰认为,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有好机制、好产品外,还必须对市场、对竞争对手十分了解,准确在市场中定位。
  “丰原”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在国际市场,因为全球每年约70万吨的柠檬酸,有60%以上是在欧美市场消费。1996年以前,因为没有自营出口权,“丰原”对国际市场行情只能“隔皮猜瓜”,连谁是自己的客户都不知道,所以根本谈不上开拓市场。1996年,他们争到了自营出口权,开始培养自己的营销队伍,构建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丰原”相继在美国、法国、荷兰建立了办事处,建立了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馈渠道,他们称此举是“把柜台设到顾客身边。”现在,公司已发展了300多个客户,产品行销于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世界柠檬酸市场份额中,“丰原”占了7%,今年预计可达11%以上。
  “丰原”的产品目前90%以上出口,但他们并没有放松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和开发。据李荣杰介绍,1990年我国柠檬酸的消费量是5000吨,目前已达4万吨,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内柠檬酸市场份额中,“丰原”1998年占32%,1999年可达55%。
  “丰原”不但把产品定位在国际市场,把企业的发展也定位在现代化国际大企业。到1998年底,“丰原”的柠檬酸产量已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而李荣杰心里瞄准的竞争对手,是美国ADM、卡吉尔,德国拜尔,瑞士罗氏,奥地利荣格邦瓦拉等世界一流的化学集团。
  “丰原奇迹”已是昨日的辉煌,今天,他们正在努力实现成为中国最大生化企业的奋斗目标。通过联合、兼并,“丰原”已先后改组了蚌埠明胶总厂、蚌埠安宝药厂等6家相关企业,形成了有机酸、医药、明胶、淀粉糖等4大系列产品支柱,以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为标志,丰原集团已经开始步入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