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汉中面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6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汉中面皮
冯贵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培育出一方独具味道的饮食,秦岭、巴山拱围的汉中便培育出遍布城乡的酸辣味浓郁的面皮。
北方少米,有面皮都是用麦面制作的,南地多米,但无制作面皮的手艺。汉中处于南北过渡地带,稻麦兼有,麦、米面皮都会作,尤以米面皮著称。乡间家家有人会作面皮,女人不消说,男人里面也高手众多,大概能算汉中一绝。
汉中面皮,即把大米用水浸泡到不硬不软时,磨成米浆,然后把米浆均匀地摊到蒸笼的笼布上,旺火五分钟,只见蒸笼四周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即可将蒸好的面皮翻倒在案子上,晾凉抹上菜油切成细条,放在碗里,配点豆芽或菠菜,再调入盐、醋、酱油、姜汁、蒜泥、芥末、味精、香油、油泼辣子等近二十种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吃时别有一番风味,浓浓的带着酸味,软溜溜的带着坚筋,下喉便胃口大开,越吃越想吃。夏天凉吃,清香凉爽;冬天蒸熟即可热吃,可驱走几分寒气。凉吃或热吃,肚里热呼呼的,嘴里辣呼呼的,额头沁出颗颗汗珠,精神一振,疲劳全消。
说起汉中面皮,民间还有段传说哩。三国时,曹操领兵攻打蜀汉,进军汉中时正值雨季。有一天路过汉江,突然江水猛涨,竟把征集来的一船大米全浸湿了,曹闻此即对船工打骂,恰逢一农妇路过,便向曹求情,解救众船工。心灵手巧的农妇,连夜把江水泡涨的大米磨成米浆,发明了面皮,曹操吃后赞不绝口,即诏令沿江所有农妇照法制作,日夜赶蒸,装入饭袋发给将士随身携带。面皮由此在民间流传了下来,这种地方风味美食和古老的传说连在一起,难怪汉中人这么喜欢面皮呢。
面皮既可当主食,也可作菜肴,是汉中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不论城里,还是乡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面皮几乎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八十年代以后,经营面皮的小吃遍布大街小巷、路边村口,尤其是早晚街道两侧,简直成了“面皮世界”。“面皮”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家赛过一家,唱戏一般,勾得行人驻足,所有的面皮店食客盈门,几乎座无虚席。“吃客”们或坐或蹲,惬意随心,开怀大嚼,鼓腹而饮,其阵势蔚为壮观。最有意思的是吃面皮的多为一些靓男俊女,女郎尤甚,她们一走进面皮店,嘴边不留下一个红红的圆圈,额头不挂些串串汗珠是舍不得放下碗的。过去,这种“下里巴人”的面皮登不了大雅之堂,如今在豪华酒店的宴席上,面皮已成为食客们叫好的一道鲜味。
“走,吃碗面皮去。”几乎成了汉中人的“口头禅”。每天早晨,上班的工薪族,出外干活的农民,都拥进面皮店,来一碗面皮,一碗稀饭,花不了两元钱,既经济实惠,又韵味无穷,成了不少人早餐的替代。家庭主妇熬一锅粥,买几斤面皮,即是一家人的美餐。就连笔者三岁的儿子一看见稀饭非嚷着吃面皮不可,面皮居然培育出新一代的“爱家”。来汉中的外地人,最能勾起回味留连的莫过于面皮了。我的一位西安朋友,每次来汉中,尤喜吃面皮,一日三餐,非面皮不吃,过不足“面皮瘾”是不回省城的。信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又想吃你们汉中面皮了,辣辣的,酸酸的,香香的,味道好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