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夜读《义田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7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夜读《义田记》
  刘必奎
  夜读钱公辅先生的《义田记》,感范仲淹确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之君子。范公从小苦读,乐善好施,择其亲族贫困者而济之,择其关系疏远而贤者帮助之。可惜腰囊有限,需要帮助的族人太多了。怀着这种想法二十年,终有一天,他做了边关统帅,直抗西夏元昊。元昊说他“胸藏百万兵”,望而却步。后入主朝政,俸禄日高。一般人处此高位会锦衣美食一掷千金地挥霍起来,可范公却日趋节俭,将省下的俸禄买了一千亩义田,择族人年长且贤者担任出纳,凡婚丧嫁娶皆有一定标准周济之。及至自己六十三岁病逝,家无余财,儿孙们连个像样的丧葬都置办不起。他留给儿孙了什么呢?俭朴的生活作风,高尚的道德品质。掩卷而思,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在地方组织部工作时,有一次年前下乡去检查群众生活。在一偏僻乡村茅屋之前见一对联很是惊奇。联云:买张红纸辞旧岁,贴副对联迎新春。横额是:对门快活。进屋一看,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妇老泪纵横,只是不语。其中奥秘谁都不清楚,于是便踅进“对门”去。这是五间高大瓦房,主人面上透出红光。看屋内,粮满囤,肉满挂,厨房里炭火正旺。问时,此人正是村支部书记。问对面是何人,书记答曰是他的父母。对待父母尚且如此,对待全村百姓呢?结果当然是撤掉了这个村支部书记。这个人当然不能与范公同日而语,但从其鲜明的品质对比,我是悟出了一些道理的。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这也是范公留给我们后人和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由是,我便想到了千口传诵的《岳阳楼记》,过去每每读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总觉得范公是把这话说给别人听的。他那个同乡同榜进士滕子京,因“费用失度”几度遭贬,到当时还很荒凉的巴陵郡仍不甘寂寞鼓捣起了一座岳阳楼,请亦遭贬于邓州的范仲淹作记。我以为范仲淹是对滕子京说的,或则是对滕子京者流说的,而自己并不真心去那样做,向时所谓“马列手电对人不对己”也。读《义田记》方知范公律己更严,心中便涌生波澜。
  现实中,除了那个“对门快活”外,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有没有范公的一点痕迹呢?当款们着锦衣美服出入歌厅酒肆之中饮黄金之宴狎红灯之妓,可曾想到在边远偏僻之乡还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屋不避风雨的山民,抑或失学的儿童?面对范公真正愧杀了灯红酒绿中人。也想到自己常发出些“衣不美、食不精、出无车”的感叹来,真真有些脸红。读《义田记》而脸红,便是今夜的收获了。披衣起而记之,作座右之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