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五十年岁月我们共同走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16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五十年岁月
我们共同走过
本报记者 刘玉琴
1949年7月的一个夜晚,北平昆明湖畔听鹏馆内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名流云集,觥筹交错,毛泽东正在宴请文艺界知名人士。毛泽东举杯说道,你们都是文化人,我给你们敬酒。打天下靠两件武器,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坐天下也是如此,文治武功,缺一不可。来,我们干了这一杯!
这是文艺晚会《我们共同走过》开篇中的一个场景。整台晚会从第一次文代会切入,中国文联与共和国风雨兼程的五十年历史由此拉开帷幕。
这台晚会是为纪念中国文联成立五十华诞而作的。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中国文联从创建、发展到壮大,中国的文艺舞台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涌现出无数经典作品和极具代表性的文艺大师,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对文艺事业给予的深切关怀,都不胜枚举,感人至深。《我们共同走过》正是以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第四、第六次文代会为背景,以中国文联的创建发展为中心,紧扣与文联的历史、使命紧密关联的人与事,用戏剧性的思维把表现五十年历程的优秀作品浓缩在历史的进程中,一根红线巧妙地串起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戏剧性思维,这是个戏剧性的话题,这也是晚会不同于以往之处。晚会不设主持人,不用串场词,所有节目都纳入一个完整的戏剧框架中,让台上的每一个演员、人物都成为剧中人。所以现在呈现于舞台上的无论是郭沫若、茅盾、夏衍,还是梅兰芳、齐白石、侯宝林,无论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要在脚本规定的情境中和导演的统一指挥下进行“表演”,并且在“表演”和“再现”中还历史本来面目。于是,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既在戏中,又在戏外,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在一起。编剧齐致翔、李春喜等说,所有的作品和形象都不是独立自然的展示,而是经过戏剧性处理的艺术创造,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第三组节目中主席请徐悲鸿画马,画笔落处,舞台两侧大屏幕上渐出国画《奔马》图。随之,屏幕上的马飞了起来,飞得矫健、昂扬,飞越了时空,引出热烈的舞蹈《奔马》。接着,奔马幻化成一队武装行进的志愿军战士,剧场里响起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歌声中,追光照亮舞台上朝鲜战场,作家魏巍在动情地琢磨着他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优美的文章不是由演员朗诵出来,而是变成一个志愿军战士在特定剧情中的感情表达。魏巍既是真实人物,又是剧中演员,文学作品在舞台上变成了戏剧小品。这样,依靠音乐和剧本的内在逻辑,完成了场与场之间的自然过渡,大师风采与经典作品,领袖与人民、文艺家与文联的关系,纵横交错,从而使红线上的每一颗珍珠都闪耀着光芒。
晚会中,中国文联下辖的十二个文艺协会——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杂技等诸多艺术门类的精品都得到了充分展示。电影《烈火中永生》、歌曲《我的祖国》、油画《父亲》、话剧《蔡文姬》、京剧《骆驼祥子》、魔术《百花齐放》、散文《我的家在哪里》、芭蕾舞《雁南飞》等经过巧妙编织,表现了“文联与共和国同命运,文艺家与人民心连心”的鲜明题旨和浓烈情感。
导演邢德辉认为这种以戏写人、以人带史的独特视角是别的晚会不可替代和模仿的,它只能属于这台晚会,因为它是中国文联五十年历程的生动缩影。晚会在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中达到高潮。天幕上响起大海的涛声,似千帆竞发,万鸥齐翔,天高水阔,一碧万顷,形象的画面昭示了中国文联植根泥土,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