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勇当装备现代化开路先锋——记海军优秀青年科技干部王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勇当装备现代化开路先锋
  ——记海军优秀青年科技干部王列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新华社通讯员耿一冬
  1999年6月3日,江南某地。我国雷达专家一致通过了对某型雷达的设计评审。它标志我海军舰用雷达的研制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参与该型雷达研制的海军青年科技标兵、驻某研究所军代表王列,为此分别受到海军党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通报表彰。
  雷达,是现代武器装备的“眼睛”,是国家海空防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初,我国着手研制新型海用岸防雷达。为此卧薪尝胆近10年的王列,承担了此型雷达的技术主管工作。为使这型雷达的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和同事们一起,到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调研后,大胆提出将以往从未使用过的先进技术运用到这型雷达的研制中。然而,方案一提出,就引来许多反对意见。
  在艰难的抉择面前,王列显得格外冷静。他拿出自己的方案,反复推敲,周密论证,并登门向我国雷达技术权威咨询讨教,由此进一步坚定了信心。
  在第七次方案论证会上,王列郑重地说:“如果我们不敢担风险,就会永远被别人甩在后边;只有大胆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随后,他代表军方郑重地在评审意见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实践证明,王列的方案是科学的,这型雷达达到了设计要求。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在雷达装备中的广泛应用,使新一代海岸雷达抗雷击成了继反辐射导弹、电子干扰、低空突防及隐身等“四大关键课题”之后的“第五大课题”。王列决心向这一禁区发起冲击。
  1991年夏天,某观通部队的3部雷达先后因遭雷击而瘫痪。王列主动请缨,担负起雷达抗雷击的研究。这天,王列正在山上专心检修雷达。转眼之间,天空黑云密布,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部队指挥员随即通知王列下山规避。王列心想,只有弄清雷电进入雷达的途径,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这次“雷公”找上门来,不能“失礼”。不一会儿,山顶上变得漆黑一团,大雨如注,电闪雷鸣。突然,王列只觉得周身电光一闪,随着一声巨响,他被一股巨大的冲击力重重摔在地上。王列从地上爬起来,定了定神,继续观测雷达设备遭受雷击后的第一手材料。在我国新一代雷达的研制中,王列提出的屏蔽设计、均压设计、分流设计、拦截设计、接地设计等五种雷达防雷击的方法,全部被专家采纳。王列据此撰写的《雷电对雷达设备的危害及防护》专业论文,被国际同行誉为在禁区采撷的一颗“明珠”。
  渤海海域,云飞浪卷。我国某新型导弹驱逐舰上的雷达天线快速旋转,一批偷袭我舰的“敌机”一进入雷达警戒区,就被紧紧“咬住”,瞬间,舰空导弹腾空而起,直飞目标,将“敌机”炸得粉身碎骨。参加这次新型舰载雷达性能试验的王列,心情格外激动。他为新型雷达很快形成战斗力感到自豪。
  这型我国新研制的舰载雷达,其抗干扰能力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王列参加了研制的全过程。就在研制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一个紧迫的课题摆在了科研人员面前:如何验证评估这型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当时国内因技术条件限制尚有困难。如果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得不到验证,雷达就不能通过国家鉴定,新型战舰就无法形成战斗力。
  在这节骨眼上,王列勇敢提出试一试的请求。他首先将雷达信号和各种处理过程一一建立起数学模型,紧接着又用在计算机上做仿真试验。经过反复计算仿真,王列提出了后来被雷达界公认的两个重大发现:即教科书中对干扰等级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干扰现象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经过反复模拟试验,结果与他的发现完全吻合。随后,他又果断地提出对新型雷达作正式试验。
  试验结果一致通过了专家评审。王列仅用3个月时间填补了我国新型雷达抗干扰试验手段的空白,使新装备如期交付部队使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