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来于乡土归于民间———记土恋斋主人郑于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3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来于乡土归于民间
  ———记土恋斋主人郑于鹤
  钱守仁
  郑于鹤是这样一个人:一方面,他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生活的目光和热烈的情感,掌握着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能适应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他又保留着民间艺术家的质朴与谦逊,为人谦和平易。
  他的创作室有一个有趣的斋名,叫“土恋斋”。
  郑于鹤是徐州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来北京拜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为师,学习乡土艺术。每日与泥土相伴,走着一条寂寞之路。他放弃了许多业余爱好,几十年如一日,反复地学习、研究、探索,岁月、精力、爱情都化作泥人、陶人、瓷人……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生活,揉进泥土之中,这就是土恋斋的含意。
  郑于鹤从老师那里学会了彩塑技巧,也继承了“泥人张”重色彩与写实性造型的传统,早期创作过一些以古典人物为题材的近似“泥人张”风格的作品。但是这个极富开拓精神的年轻人感到传统泥人精雕细琢的塑造不能把自己对新生活的丰富感受表达出来。于是,他试图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充满激情讴歌祖国的新生活。他一口气创作的小稿摆满了三间屋子。他做出了一种崭新的泥人样式,一些传统的艺术样式的作品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他的探索得到了张光宇、张仃、陈叔亮等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张景祜的肯定。
  郑于鹤从早期“泥人张”世界里走出来,却没有离开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根基。他扬弃了一些外在形式,而依然恪守着从张景祜等优秀民间艺术家那里继承来的对艺术的基本观念。在艺术上既自由发挥想象力,又掌握着严格的分寸感。他在谈到艺术上探索、创新的体会时说,自己有比老师当年更好的条件,看到的东西更多,接触的生活面更宽,除了学习“泥人张”艺术,还从西洋雕塑、民间泥娃娃、年画以及各种工艺美术品种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而拓宽了创作思路,创作路子自然也宽了。郑于鹤由“泥人张”的写实,回到民间玩具的写意,这种选择使他的泥塑赢得了广大观众。
  泥塑,还只是郑于鹤雕塑作品的一部分。他冲破泥塑材料的单一化,发展了泥塑加彩、烧陶加彩、石膏加彩、木雕加彩以及玻璃钢、墨玉、汉白玉等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语言,自由而自如地运用着工具材料。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他塑造了不少中型以至大型雕塑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也不再谨守甜美俊巧,而注入了抽象、古拙、诙谐等因素。典型的作品有《女神》、《和谐》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吸取原始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赋予自己作品以现代感和多样性。
  从艺四十余年来,郑于鹤怀着一颗艺术家的赤诚之心,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殿堂增光添彩。他的艺术源自民间,又向民间撒下更多的艺术种子。(附图片)
土恋
  来自民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