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建筑·审美·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2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建筑·审美·人
  姚兵
  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从诞生那天起,它就成为人们身体的庇护所和精神的家园。建筑的实用功能不仅没有消减它的审美功能,而且使它的审美功能得以强化,变得更持久、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譬如,中国南方的杆栏式建筑,是因地理气候的湿热多雨应运而生的,这种类似空中楼阁的南方民居,赋予建筑整体轻灵、俊逸之美。而坡面屋顶,则在适宜排除雨水的同时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为建筑增添了立体的“节奏美”。梁柱在建筑结构上起着支撑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以至于形成了一系列经典柱式和拱券,如古希腊的柱式美、古罗马的拱券美、伊斯兰的尖券美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等等。
  尽管建筑美学已走过了从古典美学到技术美学进而向多元美学的发展历程,但在我国人们对这门学科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仍处于初级状态,有关建筑文化及美学思潮的讨论大都局限于建筑界的小圈子。这种局面相对于当代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是极不协调的。现在不少建筑物或缺乏个性,千楼一面;或无视环境,追求怪异,华而不实。这不能说与建筑美学知识的贫乏和建筑文化的受冷落毫无关系。
  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于七十年代就推行了“学园计划”,将动物园、植物园、农场、博物馆纳入学校建筑体系,组成生机盎然、健康的环境,进行软性教学。加拿大的魁北克、安大略等地近三十年的实践表明,学校建筑的现代化、科学化能明显改善教育效果。最近,美国一政府机构对其进行考核,结果发现此计划培养出的学生素质明显高于同级学生,综合能力超出九个百分点。这些事实证明,建筑美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呼吁全社会重视建筑美学教育,培养公众良好的建筑文化修养,还有两支专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建筑师,二是建筑历史与理论工作者。前者是建筑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后者是建筑的诠释者和研究者。建筑师和建筑历史与理论工作者只有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真正怀着对人的最大关怀去设计和创作,才能设计出不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