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4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人民日报评论部主办视点(二十六)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刘小明
  编者按:体育运动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逐步成为一个消费热点,体育产业也因之而迅速发展。本文以改革的精神,探讨了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路、途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体育完全可以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强体、娱乐等需求中,成为扩大消费、拉动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利于增强人的健康、健全人的精神,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然而发展体育产业需要投入,需要花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可能把开展体育运动、兴办体育事业的经费都包下来。怎样才能把体育产业做大,让老百姓分享其成果呢?
  不久前,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体育能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论证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可行性。
  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体育能否成为一种产业?如何从理论上界定体育产业?10年前这曾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中应当含有体育产业的内容,体育产业同文化、教育产业一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几年前就在文件中明确了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体育界人士习惯于从内容上把体育产业分为三大类:本体产业(体育竞赛、表演、培训等产业)、相关产业(体育用品、体育传媒、体育彩票等产业)、体办产业(体育系统自办的其他方面的企业,如房地产、商店、饭店等产业)。
  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从80年代即初露端倪,但真正有所发展是在进入90年代后。主体产业中,足球产业发展最快。以前中国足协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时,每年经费不过500万元人民币左右,如今中国足球运动已发展成年产值近7亿元、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第一体育大项。今年年内,中国足协计划举办一次足球产业博览会,展示我国足球改革的成果。
  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陆续走向市场后,经费来源和项目自身发展的活力也大大增加。
  健身娱乐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在一些大中城市发展很快。现在上海人均每月体育消费达100元以上,仅保龄球馆设施建设一项投资,全市达到20亿元,这里面国家未出一分钱。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已达到300亿元左右,可惜这个市场约有一半被国外企业的品牌所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中,体育用品和体育消费支出排在第六位,今后几年排位很可能会上升。
  体育彩票经国务院批准自1994年发行以来,谨慎稳步地推开,广东等沿海地区发行趋势相当不错,今年全国预计发行40亿元左右。如果能够增加足球彩票等新的品种,实际发行潜力将大大超过上述数字。体育彩票的收益金大部分用于各地修建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另外还用于举办大型运动会的补助。
  既有制约也有优势
  我国体育产业比起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不错。美国、英国的体育产业均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过,他们的体育产业在50年代以前发展十分缓慢,真正迅速成长并分别跻身于本国前15名和前10名产业之列,乃是80年代以后的事。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经历告诉人们,在第一、二产业(基础产业)尚未充分发展起来之前,在人民生活水平尚未达到小康以上的阶段之时,体育产业难有大的发展。
  我国“体操王子”李宁1989年退役后,跳入体育用品产业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了10年,他深有体会地说:目前国内老百姓还不具备大量消费体育的条件,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现在要做的事,首先是要像运动员练基本功一样,扎扎实实地练内功打好基础,为下个世纪初的大发展作准备。
  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也认为,在我国国民收入正处于从中下等水平向中上等水平过渡的阶段,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社会上就业问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消费还不大具备成为消费热点的条件。
  但是,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开始出现对体育消费很大的需求。因此,对发展体育产业完全不必悲观。比如,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企业家朱树豪先生5年前投资20多亿元兴建的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和乡村俱乐部,不仅解决了当地2000多农民的就业,促进了港商、外商对当地的投资,而且几年来俱乐部经营状况良好,资产正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这项在内地看来似乎超前、投资不易见效的体育产业,在深圳则恰逢其时,发展得很成功。另外,我国体育产业从总量上看,即使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规模也不算小。这几年像保龄球一个小小项目,便吸引了上百亿元的资金。当然这里面存在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的现象,如能加强市场和行业管理,类似的健身娱乐活动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非常之大。
  改革体制扩大市场
  当前,要扩大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还需要解决一些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
  我国体育界人士常常叹惜自己从事的体育项目在国内开展得不普及,体育人口太少,无法形成市场,很羡慕国外各项体育运动参与者众多。那么,增加体育人口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逐步形成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都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显著成绩。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从多年实行的体育体制看,体育人才的培养实际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一条“精英”路线前进,尤其在青少年体育方面。稍有体育特长的孩子,早早地就被抽到专门的体育班、体校、运动学校中培养,而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则不被重视。由于体育部门的财力、人力毕竟有限,体育班、校所吸纳的人数不可能很多,这一人数往往也就成了我国各项目的体育人口。这样的数字肯定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庞大的体育爱好者队伍相比(国内外统计方法也有不同)。过去,体育主要由国家和政府出钱办,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实行“精英”路线情有可原;今天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全民体育,扩大体育市场,必须开辟新的思路,探索新的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行的体制不是在扩大而是缩小了体育市场,这种做法没有发挥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怎么能谈得上是“举国体制”呢?增加体育人口应从少年抓起,国外大量的体育俱乐部、训练班可以放在普通学校里,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我们的一些退役运动员为什么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深入学校担当园丁、组织体育俱乐部、重新创业呢?学校体育真正蓬勃开展起来了,体育产业何愁找不到市场。
  此外,国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忽视对体育的投入。体育从本质上讲,是完善人类自身的一项教育、一种活动,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内容。经济学家认为,对国民健康、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领域的投资,可以看作对人的投资,是软件投资。必要的软件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和回报率,甚至超过对第一、二产业的投资。今后几年,如果我国各级政府能不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及学校体育的投入,不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且必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良性影响。
  明确产权规范市场
  我国体育产业尤其是竞赛市场的发展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试以足球为例来作一分析。足球作为我国体育改革特别是体育竞赛走向市场的突破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构建起足球产业的框架。然而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足球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俱乐部作为足球产业的基础企业,如果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明晰内部产权关系,长期没有实现盈利,这样的企业就很难发展。俱乐部不可能老停留在别人出钱赞助,自己仅仅是一个广告招牌的阶段。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足球、篮球俱乐部虽然已开始向企业化运作转变,但远未脱离冠名赞助阶段。
  在多数体育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中,职业体育俱乐部越来越少地以一家企业冠名,更多地是以所在城市或某种吉祥名称命名。为什么?因为那里的俱乐部已经是一个独立自主经营的主体,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不再单纯依靠别人的输血而生存。不仅职业俱乐部如此,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型赛事也正朝这一方向发展,像网球的四大满贯比赛,环法自行车赛,F—1汽车比赛,世界杯足球赛等等。这些大赛事几乎都成立了独立的赛事经营公司,有关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指定产品的确定、场地广告的招商等,商业运作十分规范,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还需以企业冠名的俱乐部和赛事,往往正表明它们尚未进入体育产业的高级阶段。
  当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体育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依靠冠名赞助等外部输血的做法,也是一个必经阶段。我国体育从国家一家办到走向社会化、产业化,职业体育俱乐部从企业冠名到不冠名,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企业家们都清楚地知道,企业要发展,要把市场做大,最重要的是有源源不断的投资。体育俱乐部的投资如果长期依赖一家企业、只有一条渠道,不管其靠山多么财大气粗,一元化的产权结构不利于俱乐部脱离对母体的依赖,也不利于俱乐部在市场竞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大发展。因此,近年来国外像曼联那样的著名俱乐部,有许多已走上股份制企业的发展道路,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会员制在国外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中十分普遍,不知为何在我国迟迟实行不起来,白白流失了一大笔体育经费和一大批体育人口。
  发展体育产业,体育部门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外资”的问题。如果总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老是希望别人多给自己赞助,甚至怀着“捞一次算一次”的念头,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和合作者的利益,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吸引社会上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投资的软环境还不很理想,缺少优惠政策,在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方面也不明确,往往留不住投资者。这些问题需要引起体育部门同志的重视和反思。(附图片)
投资者看好的卡丁车运动正走向“火爆”。
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