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助学贷款期待亮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6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热点聚焦

  助学贷款
  期待亮色
  施喆
  近日,北大、清华、中科院4名学生与建行北京市分行签订贷款合同,成为北京市首批尝到助学贷款甜头的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首家推出助学贷款的中国银行透露,自6月1日广东省分行开办助学贷款以来,已办理贷款手续60多笔,有150多笔申请正在受理,武汉市甫一推出便已办理了5笔,两地发放金额累计几十万元。继住房贷款之后,再次成为消费信贷重点项目的助学贷款终于开始启动。
  各有需求一拍即合
  7月8日至10日,北京建行在北大、清华举行助学贷款咨询活动,在清华大学,短短一个小时就有40余名学生登记要求贷款。在北大的咨询点,一时没有准备申请表,3名工作人员被热切的学生问得忙不过来,赶快回分理处取了一摞表格。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位姓杨的硕士研究生对担保、还款问得特别仔细,他说:“上学期间自己还没有收入,又不好朝家里要钱,我贷上个一两万就能支持到毕业了。这个贷款可以工作后再逐月还,压力也不大。”前来咨询的同学们都认为,助学贷款确实为解决自己的实际需要提供了一个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校收费体制的改革,学费日渐上涨(每年学费在2000—4000元不等),必要的学习生活费用也随之上扬。传统的资助体系由“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免(减学费)”组成,其中对困难学生帮助最大的是学校发放的无息贷款(贷学金)。但无息贷款一是贷款额度低,一般每月只有50—150元不等,对现在的日常生活支出而言无异杯水车薪;二是来源仅靠教育部门的下拨款项和学校的财政拨款,数额有限,无法满足困难学生的需求,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财政负担,像北大、复旦这方面的支出就近100万元。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应岳林认为,助学贷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对学校的帮困体系是莫大的帮助。
  开展助学贷款,对银行而言,既是开拓市场的良机,又可以借此调整资产结构。中国银行零售业务部崔应福认为,面向个人的助学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有助于提高资产质量,分散贷款风险。个人信贷相对风险较小,中国银行已发放100亿元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只有0.75亿,比例远远小于对公贷款。助学贷款还能为银行培养高素质的潜在消费群体,有助于银行长远发展。
  担保瓶颈各有说法
  各家银行对助学贷款的额度、年限有不同的规定,但对担保的操作是基本一致的,即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质押或保证人。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7年9月开办助学贷款,是全国商业银行中第一个“吃螃蟹”的。迄今浦发行已累计向1679位大学生发放了254万元的学费贷款和154万元的生活费贷款,借款人大部分是贫困生。他们在找有上海户口、有稳定收入的自然人或在上海注册的法人作担保时都遇到了困难,幸好《上海普通高校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借款学生无法提供担保的,须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别批准。”这条规定成了大学生们申请贷款的主要途径,上海交大首批申请的153名学生都是靠这一条得到贷款的。
  但靠教委特批也不是长久之计。复旦大学1998年开始和浦发行合作,到现在办理助学贷款的对象都是特困生,不少愿意自立减轻家庭负担的同学申请贷款一直未能受理,主要原因就是担保问题成为瓶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建龙认为,学校发放无息贷款以来还款率在90%以上,同学的资信意识还是比较好的,银行可否建立个人信用的评价体系,以降低学生寻找担保的难度。
  接受笔者采访的大学生普遍对担保问题表示了担心。北京大学化学系的谢琼辉来自浙江,他问:“外地自己家的房产能不能抵押?”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的罗圣华说,自己没有什么财物可以抵押,要贷款的话只能找老师解决。这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想法。首批取得北京建行助学贷款的4名大学生有3位是由自己老师提供的担保。
  银行界人士也注意到了担保问题。建行北京市分行个人金融部颜丹波总经理认为,助学贷款面向个人,同样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但我们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有足够的信心,正在着手尝试制订个人信用的评价表格,相信随着助学贷款的逐步开展,担保问题能得到解决。
  发展有待各方支持
  助学贷款项目得到了银行、高校、学生的欢迎,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待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
  作为借款主体的大学生应树立信用意识和自立意识。据上海媒体调查,74%的大学生认为向银行贷款付学费在中国可行,但愿意申请贷款的比例不超过50%。有的认为大学期间负债有很大压力,有的认为自己不是贫困生没必要贷款。对此,一些高校学生主管部门的老师认为,同学们的这种观念需要转变,贷款上大学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今后也将成为我国的趋势。
  高校虽然不再是贷款人,但在银行和贷款学生之间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浦发行两年来发放了大量助学贷款与其和各高校的良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银行零售业务部消费信贷处崔应福处长表示,希望高校能帮助银行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经济状况、学籍证明等,并协助银行关注学生的贷款是否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开支,如能加以监督、指导更好。学生毕业之后学校应提供其去向和就学期间的总体表现,也是为初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共同合作。
  除了担保之外,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贷款额度、还款期限和贷款利息。按现在的高校收费标准和生活水平,完成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业大约需要2万—5万元,还款最好能在毕业2—4年内用自己的工资逐月还清。杭州市工商银行推出的助学贷款因金额较低(一般不超过5000元)、还款期短(要求在毕业后两年内还清),结果3个月来无人问津。浦发行把大学生的还款期限从毕业后两年内延期到毕业后4年,建行北京市分行的助学贷款最长贷款期限为10年(用款6年,还款4年),很受申请者欢迎。利息问题也颇为敏感,各银行都必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只有中国工商银行经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享有50%的财政贴息。不少申请贷款的同学认为自己贷款用于完成学业,与其他大宗消费信贷有所区别,希望享有一定的利息优惠。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的赵中建博士称,现在助学贷款利息比照国外学生贷款利率,是高的,美英等国的学生贷款就读期间都不要利息,毕业后利息也都低于一般银行利率。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近日在国内五城市首次推出“出国留学贷款”。这给那些想出国留学深造,却苦于囊中羞涩的年轻人提供了方便。图为一位学生(右)正在办理贷款。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