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7-24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百年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商代后期甲骨文,自1899年由山东福山人王懿荣辨识出来,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产生了中国近代考古学,推动了夏商周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古文献的整理和古文字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甲骨文研究本身也成为一门显学。
  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杨升南
  百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899年至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是私人非科学发掘时期,学者们只能就流散的甲骨作分散研究。1928年至1949年为第二阶段,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持对小屯进行了十五次科学发掘,获得有字甲骨二万余片。第三阶段从1950年到1966年,由于科学发掘材料的刊布,甲骨文研究得以走向深入。第四阶段从1978年至今,是甲骨文研究飞速发展和取得突出成果的时期。
  百年来,从事甲骨文研究的既有中国学者,也有外国学者,初略估计研究者人数达二千左右,出版的专著及论文超过一万种。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简而述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资料的整理和公布。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数量,据胡厚宣统计有十五万片左右,有的学者估计略少,认为只有十万片左右,迄今无法确切统计。甲骨片是埋于地下三千多年的遗物,极易破碎,只有制成拓本或经摹写、或经照相,方能著录成书,刊布于世。所以甲骨资料的整理公布,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步。1903年刘鹗出版了六册的《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其后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中国学者以及一批国外学者从事甲骨文的搜集整理,使1928年科学发掘以前私人掘得的甲骨片,基本上被刊布出来。从1928年开始,史语所把先后对殷墟十五次发掘的甲骨片,分别著录在《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和《殷虚文字乙编补遗》三部书中。1973年在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录在《小屯南地甲骨》一书内。1982年中华书局出齐了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收录甲骨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语文出版社在年内即将出版的《甲骨文合集补编》,收录《甲骨文合集》遗漏和国外新近出版而未及收入的甲骨一万三千四百五十片。这两部书的出版,就把1966年以前出土的有重要内容的甲骨片基本上都公布了出来。甲骨文资料的科学整理,汇集刊布,为下个世纪的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是文字的考释和汉字构造理论的建立。研究甲骨文首先要识字。甲骨文中有单字约四千五百个,百年来经学者考释而能认识的约有二千个,其中还有五百个左右的字各家的解释不一致。不过那些未识之字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死文字,使用频率极低,故对甲骨卜辞文句的理解影响不大。当然,未识之字中有些也可能包涵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信息。继续考释文字,将是二十一世纪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甲骨文字是迄今发现最为成熟的中国古文字,是汉字的源头。由于对甲骨文字的考释,新的汉字构造理论就打破传统的“六书”说而建立起来。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从东汉许慎以来的近两千年中,一直被认为是汉字构造的理论基础。1934年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首先指出六书的局限,1949年又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象形、象意实为古之图画文字,他提出汉字构造应为象形、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裘锡圭在《古文字学概要》(1988年出版)一书中,赞成陈梦家的“三书”说,同时指出“三书”不能概括全部汉字,五类文字即记号字、半记号字、变体表音字、合音字、两声字等不能纳入“三书”之中,应特别另加注意。这样,“三书”说的理论就由甲骨文字的考释而建立起来,从而使古文字学成为一门有规律可循的科学。
  第三是工具书的编纂。工具书是信息的汇集,它既是了解以前研究信息的途径,又是新研究工作的起点。甲骨文材料的公布、文字考释的进展,推动了工具书的编纂。甲骨文工具书的种类大致有五:一是关于甲骨字形的书。最早的是1916年罗振玉的《殷虚文字待问编》、1923年商承祚的《殷虚文字类编》、1933年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其后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1934年)、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1959年)等,这类书多按《说文》部首分类,注意字型摹写的准确,每字下附有出处及简单的释文。二是甲骨卜辞资料类编。此类书以字头为准,将该字所在的甲骨卜辞类集在该字下,以便检索。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1920年)开其端,其后有日本学者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及姚孝遂、肖丁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年)。三是汇编各家对甲骨文字考释的字典性书。最主要的有李孝定编的《甲骨文字集释》(1965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1988年)、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1996年)等。四是有关甲骨卜辞内容的事类通检。如曾毅公的《甲骨地名通检》(1939年),汇编甲骨文中所见地名共九百一十九个。饶宗颐主编的《甲骨文通检》分人名、地名、天文气象、人物职官、田猎、祭祀典礼、杂类等七类九个分册,于1992年陆续出版。五是论著目录索引。如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52年)、仆茅佐的《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1991年)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学一百年”课题组编纂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也即将出版。以上五类工具书的编纂,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为二十一世纪的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是分期断代研究。殷墟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王亡国期间的文字材料。经八代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三年。只有将每片甲骨所属的王世划分清楚,方能从甲骨文里勾绘出商代社会的历史面貌。甲骨片所属的王世,早在甲骨文发现的初期,罗振玉、王国维以及郭沫若等就曾注意到。1933年,董作宾出版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用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书体等十个标准来确定每片甲骨的时代,并将所出甲骨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二期:祖庚祖甲;三期:廪辛康丁;四期:武乙文丁;五期:帝乙帝辛。后来胡厚宣也有四期说,陈梦家有九期之分,皆是对董氏分期法的调整补充。1979年许进雄在《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一书中提出用钻凿形态来断代,是对董氏十项标准的补充。通过这些标准,殷墟甲骨每片的时代大致可以置于各王之下。1976年由殷墟妇好墓的发现,引发了对“历组卜辞”时代是否提前的讨论。李学勤将此组卜辞由董作宾的四期提前到武丁晚年到祖甲时期,并提出以甲骨文字体为标准进行分组整理和殷墟甲骨的两系说。甲骨文的分期分组研究的讨论,将是下个世纪的热点。
  第五是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史。甲骨上的文字是商代留下来的第一手材料,未经后人篡改过,故十分珍贵。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社会史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目的。甲骨文发现以前,商代被视为“传疑时代”,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朝代,还不能肯定。夏代是否实有,就更难说了。甲骨文发现以后,王国维根据甲骨文中所见的商王名字于1917年写出了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二文,大体排出了商代一个可靠世系,从而证明《史记·殷本纪》等古籍中所载商史是可信的。而《史记·夏本纪》所记夏代的世系由此也就不可轻易否定,这样就把我国可信的历史提前了近一千年。此后,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以及甲骨卜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十分重大的成果,使我们今天已经能勾画出商代社会的大体轮廓。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蓬勃发展,一批总结甲骨文研究的通论性著作相继面世。如董作宾的《甲骨学五十年》(1956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1956年)、日本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研究》(1967年)、严一萍的《甲骨学》(1978年)、张秉权的《甲骨文与甲骨学》(1978年)、美国吉德炜的《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文》(1978年)、吴浩坤与潘悠合著的《甲骨学史》(1985年)、王宇信的《甲骨学通论》(1989年)等。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的《甲骨学一百年》一书也即将出版。这些不同时期的著作,总结了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甲骨学家和重要的甲骨著作进行评价,分析了甲骨文研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时期甲骨文的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